系统检测到您正在使用IE8以下内核的浏览器,不能实现完美体验,请更换或升级浏览器访问!

谷歌浏览器推荐下载地址:https://www.google.cn/chrome/ QQ浏览器,360浏览器请切换极速模式!
字体颜色设置: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23. 药师佛可治的病 你真想不到(三)

  上印下文法师开示


      生活佛教的目的,还在于“了生死”,解决生死问题。

       太虚说:“生活问题解决,则死等问题自解决也。何者?老病死等之成问题,由于未悟宇宙人生之真相,残害他生而得生活, 极大艰苦而终莫保,凭此私意,乃成为问题而须解决。

        今见宇宙人生真相,本来寂静,究竟安稳,遂灭除此‘杀他生自’的私意,而成无始无终无边无中的光明美善的生活,相利益而不相损害,浩浩无际,悠悠无尽。           

       故生活问题之解决,即更无老病死之问题也。

       换言之,即俗间之所谓解决生活问题,不过藉残害他生而苟求自身或同族同类之暂时生活。

         而在佛法,则本末兼尽,既有全宇宙生类不相残害,而当相益资益之圆满解决;复为在未达圆满解决之境地者,各于同情心所能及之不残害他生范围内,开出种种正命生活之方法,俾可渐由进化而至圆满,故但应以俗法为生活问题不澈底之解决,佛法为生活问题澈底之解决,不应以俗法为解决生活问题,佛法为解决生死问题也。

        佛法为解决生活问题之法,且为全宇宙生活问题澈底之解决法,故释尊于成等正觉之后,还到以争杀各求其生的人间生活中,教以随宜改良,革新进化,以趋圆满的种种生活方法,汲汲为利众的生活,勤勇精进,终不休息。

        集其一生的行事与言训曰法与律,暂于能及范围内之种种正命生活方式,即道德之律也。渐由进化而达圆满之生活方法,即经论之法也。

       由此可知佛陀及佛陀之真正修学者,皆为人生的、进化的、体现人生真相的;而其解决宇宙人生大生活问题之公式,则为既无自而非他,即生他而活自,除损他之两害,行益他之两利,于是有人生之安乐,于是成宇宙之美善。

       使佛陀不为人生宇宙之生活安善问题而但为个人生死之解脱,则其成等正觉而得涅,应同死灭而无生活,何以乃在生活界中,有和合众的美善生活彰彰在人世耶?

       由此应知佛法以大乘为主,小乘为从属。佛法之解决问题,亦以生活为主;生死为从属。大乘佛法无他。

        太虚指出了“佛法为解决生活问题之法,且为全宇宙生活问题澈底之解决法”,用佛教的缘起整体观来说明佛教与生活关系, 亦即生活佛教不是以神与人的关系建立的,而是针对宇宙实相, 改变内心而成立的。

     “所以佛法不是非人生的,乃发达人生的;不过不是专发达物质的生活,也不是专发达精神的生活,乃发达生命的完满生活。这是大乘佛法的本义,学佛的动机,须辨别清楚。

         当代佛教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太虚认为离不开药师信仰的愿力,“今曰中国急欲解决之民生问题,而欲使人民衣食住行富饶丰乐者,皆不出此药师佛愿;故能人人依此发愿实践,则民生痛苦及生计诸问题,庶几可解决矣!此愿人类解除痛苦,社会和平,国土丰乐,为药师愿特要之点,亦如弥陀愿中之特重闻名往生也。”这是说现代药师佛信仰,不仅对治迄待救治的众生,重视现实“生命”和“生活”,而且与现实社会发生紧密互动,已经超出医疗的范围,延伸到民生、民主、社会改良等领域,这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现象。

       太虚强调:“唯本经(引者案,指《药师经》)所注重者,不特往生净土,而尤特重于现实人生之应用。如药师所发之十二大愿,若推演其义而仿行之,则于政治之建设,社会之改良,民生问题之解决,胥可获补偏救弊之功效。近年亦本此义也。又如消灾周与延寿周等文,皆极重于现生需要,设以种种仪轨方法; 惜此义为古来所忽略耳” 。

       当代药师佛信仰发展,就是在“人间佛教”框架下完成的。“人间佛教就是如何净化人间,如何在现实中修行,如何在平常生活中发现真理,如何发扬佛教大乘菩萨精神,这里面内容很多, 从五戒十善、八正道、四摄、四无量心、六度都包括在里面,这就可以结合《药师经》来讲。广大而精微,药师佛的精神就是人间佛教的精神,应该从这些方面来发挥。”

       人间佛教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要求入世,“讲政治”,鼓励佛教徒积极参与社会事业,成佛在人间,如星云曾提出人间佛教是“佛说的,人要的,善美的,净化的,人间佛教以制度化、生活化、现代化、大众化、艺文化、事业化、国际化、人间化的方式,让佛教深奥的义理,为普罗大众所接受。”

        太虚指出:“佛教精神原基于导善世人再进为与出世一贯之道,然因中国旧时环境关系,人们一入佛教即注重出世而忽略了化导世间,故弄成佛教与社会脱离的怪象。因此,我们应提倡善导人世,注重社会事业,改进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知识水平,使能即由国家富强人间美善中,通达到法界圆明的佛境。”

       药师佛信仰强调发十二大愿,太虚大师认为药师佛“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与当代社会最为契理契机,“此愿标安康乐道者,安、为安宁,康、为康健。

         由贫病故即不安宁康健,此愿即由不安不康而使能安能康以乐道修行也。盖人类生活,若不安康,则受苦逼迫,何能安心乐道?故欲人类乐道修行,须先使人类解除饥寒困病之苦患。

         今世仁人君子,力谋改革社会,建设实业,使人民生活趋于丰足,亦此之图也。故人人皆能效药师佛法而行,则人民生活既改良,社会百业进步,道德文化亦蒸蒸日上矣。

         药师愿其成佛时,若诸有情为众病逼切,皆令解除。众病者, 佛经明众生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起;中国古来亦说温、湿、寒、热等病。诸有情类,为诸病苦逼迫痛切, 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因是未尽其天年而夭折,备极凄惨!但今亦有无家独身之人,因有金钱,病来则医,犹有可救; 若无家亲,复贫而病,则惟待死而已。但此类众病交迫之有情, 若闻药师如来名号,即可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安康乐道,乃至证得菩提。后文所谓’求长寿者得长寿, 求富饶者得富饶,求男子者得男子’;显由药师悲愿力故,皆获遂愿所求者也。”

         药师佛信仰作为佛教生活化表现,得到越来越多的佛教界人士提倡。

        有人认为药师行者的修学目标可分为:现世乐、来世乐、究竟乐。

        现世乐就是至诚专念药师琉璃光佛号,蒙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加持,令现世生活安乐、身心健康;

        来世乐即是临命终时蒙佛力接引往生净土; 

        究竟乐即是速得成佛。”

      “现世乐”是现代药师佛信仰位移,“生活安乐、身心健康” 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身心健康”是基础,只有做到身心健康之后,才能保证“生活安乐”。

        药师佛信仰前移,说明众生应该重视“身心健康”问题,通过药师佛加持,让自己生活充实与快乐起来。

            台湾高僧成一长老对“现世乐”做了较详细解说。他说:“对于现实的人生现世乐这一方面,佛法不只是解决人的生死问题,而且也着重解决生活的问题,恐怕我们平时还没注意这个问题。

         但是,菩萨救度众生,注重两方面:一、要解决众生的生活问题,要令众生都能得到现世乐;二、生死问题,就是能够了生脱死,证涅乐。修现世乐的方法,主其事的人是药师琉璃光如来。

        普通人只懂得药师琉璃光如来是消灾、延寿。实际上,药师如来在因地修行时,已发十二种大愿,关心到众生生活方面的,如疾病、贫穷、愚痴、没有教育,以及种种生活的问题,都能关心到。

        由于佛法传入中国刚好是国家乱世,就是东晋南北朝时代的乱世。

         乱世的时候,大家感觉到人生没有目标,没有保障,那么生死问题较容易被众生接受。

       在我们大寺院里供三宝佛,中间一尊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药师琉璃光,右边是阿弥陀,所以很明显的把生活与生死两大问题付托给两位佛来分担。”

       成一长老抓住了传统的生死与现代的生活两大主题,将药师佛信仰与生活佛教联系起来,又把传统的药师佛信仰的消灾延寿延伸到“种种生活问题”,以解决生活问题为现世乐目标,这是对现代药师佛信仰回应,使药师佛信仰范围更加宽泛,从而提升了药师佛信仰在佛教中地位,表明药师佛信仰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正在上升事实。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供养药师佛,

       上报四重恩,下济六道苦。

       法界诸众生,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琉璃国。

微信扫一扫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