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正在使用IE8以下内核的浏览器,不能实现完美体验,请更换或升级浏览器访问!

谷歌浏览器推荐下载地址:https://www.google.cn/chrome/ QQ浏览器,360浏览器请切换极速模式!
字体颜色设置: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第二辑 (二)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一讲 第二节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于佛光内寺


讲经文之前还补充讲一下《药师经》的翻译和传播。

我们现在修学的药师法门是根据《药师经》建立的,而《药师经》是阐明药师法的,我们汉传佛教《药师经》曾经有过五种翻译的本子。

第一种译本,是从印度梵文翻译成汉文的译本,那时候经的名字叫《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就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灌顶拔除过罪(过罪能够拔除)。《生死得度经》不是独立本,是附在《大灌顶神咒经》的后面。《大灌顶神咒经》有十二卷,最后一本叫《佛说灌顶拔除过罪》,这部经是东晋帛尸梨密多罗译的这是最早翻译的一部《药师经帛尸梨密多罗是印度人,帛尸梨密多罗的意思是吉友。他是在中国最早翻译密教经典的一位法师他翻译过《大灌顶神咒经、《大孔雀王神咒经》,都是中国早期密教丛书。帛尸梨密多罗来到中国的时候,印度和西域密教已经很发达了。

第二种译本,《药师琉璃光经》是刘宋孝武大明元年,慧简法师在秣陵鹿野寺翻译的,已经失传,但是在古大藏中仍然存在着这译本的书目。第三次翻译《药师经》的时候还说过这套经,达摩笈多的第三次翻译的序上讲了这件事情,讲了有第二译这个译本。

《药师经》的第三次翻译就是《佛说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这是隋朝时候达摩笈多翻译的达摩笈多的意思叫法行法密或叫法藏这个经是以达摩笈多为主来翻译的还有一些帮助翻译的。达摩笈多在翻译经的序文里讲得很清楚:慧简的第二译,有些意思没有通达,翻译得还不够好所以我来第三次翻译。达摩笈多是南印度罗国人,二十三岁在中印度黄华寺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他跟着他的普照师父在吒迦国一年,后来在天游寺住了四年,又游访西域各国十几年。他听说中国笃信佛教,于是就跨过雪山走了好几年的路程到了我们西北的瓜洲。隋朝开皇十年,就讲入了隋朝的都城奉了皇帝的命令在大兴善寺翻译《药师经》。后来隋炀帝下命令在洛水南滨上村园建立了一个译经馆,达摩笈多就参加了译经馆的翻译工作。仁寿末年主译那崛多因被处罚到东越,于是达摩笈多就接替了他主译位置,专门主持翻译。大业十一年十二月日他就把《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全部翻译出来了。他翻译的第三译和第二译大致相同但是第三译的译本说了要造七尊药师像供养的事情。这第三译的译本现在还在。

第四译,是玄奘法师译的,就是我们手上玄奘法师译的这本。这是我们现在流通本所依据的本子,但是现在的流通本和原来玄奘法师翻译的译本有点不同,就是现在的本子比原来的玄奘译本增加了一些。第一个不同处:在东晋帛尸梨密多罗的第一译本,有八个菩萨的名字,玄奘原来翻译没有八个菩萨的名字,现在的流通本是后人根据几个译本的对校把第一译本的个菩萨名字加进玄奘法师的本里去了。第二个不同处是现在玄奘的本子又加上了义净三藏的七佛药师本子的咒语玄奘本原来没有咒语。还有,说咒的时候前文后文一起大概有二十余行四百二十八个字,是从义净三藏本子补进玄奘本子里去的。

玄奘译经根据的梵本,和达摩笈多根据的梵本可能不同。所以现在玄奘的译本没有的,就要把帛尸梨密多罗的译本和义净的译本补上去。为什么把帛尸梨密多罗译的八个菩萨的名字,义净译的咒语要补进去呢?这就是为了法义周全后来许多经师、法师认为这样补非常合理,契经契义,如理如法。因为玄奘法师那时候翻译根据的梵本可能不完整,那个时候度传来的《药师经》梵本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有根据多的译的,有根据少的译的,因而译本也就不完全现在的能够根据译得完全的补进去就比较完整了。这是第四种译本。

最完整的译本还是第五种译本,就是《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就是我们今天大家手的要讲的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是义净三藏翻译的,前面四译,都是讲药师佛。第五译《七佛药师经》,除药师佛以外,又讲了六佛,共七个药师佛,所以叫七佛药师本愿功德经。他讲的药师佛的这一段,跟玄奘翻译的是一样的,但是药师佛说的一些咒语,以及说咒语的前后经文跟玄奘的本子不一样。义净的本子就很明显地阐述七佛名号的利益,玄奘本子他只讲了一个药师佛没有讲七佛,这是第四译与第五译的第一个不同。

义净本子讲药叉神将听到七佛名号就发愿护法,那个时候诸天人众心之所念疑惑不信,释迦牟尼佛就知道讲这个七佛药师法的时候,有些人对这个事情不大相信,所以释迦牟尼佛即入警召一切如来甚深妙定,请七佛都来。那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七佛应召而来,证明这个事情。在义净本子上有这段经文,玄奘本子上没有,这是第处不同。

第三个不同,七佛来了以后异口同声说大神咒叫做“如来定力琉璃光神咒”;之后执金刚菩萨、释梵天王又说了咒语;最后持金刚又说了一个咒。这在玄奘本子没有。义净七佛药师本子一共有五个咒语:香积佛说除业障咒,药师佛说的消灾咒,七个佛说的咒,执金刚和释梵四天王说咒,持金刚说咒一共五种咒语这在义净本子有而玄奘本子没有所以我们说义净三藏的本子最完整我们学《药师经》时学《七佛药师经》比较完整。

从这部经有五个咒语,也可以看到这属于密部的经典玄奘的本子没有咒语所以过去一般把《药师经》归于显教,归于净土如果根据义净的本子,很清楚这是密部,从《药师经》第一次翻译到义净第五次翻译,都属密部。从经的翻译历史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部经中由密教而显教而密教的过程。为什么义净翻译的本子比较完整?因为义净在玄奘之后四十多年从印度又取了一些经回来玄奘以后正是印度密教最发达的时候密教由早期密教进入中期密教,由杂密进入纯密,所以义净三藏带回来的本子比较完整,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变迁。

不过现在玄奘本子,一是根据第一译把八个菩萨名字加进去了,二是把义净译的一些咒语加进去了,所以现在玄奘的本子,实际上是玄奘和义净两位三藏合译的一个本子。虽然是后人把它揉合的、编辑的,但一直得到过去经师、法师们认可,认为这是合理的。

对药师经的注解、注疏和解释的本子也有多种。

玄奘的弟子窥基写了《药师经疏》,善珠写了《药师经钞》,再就是清朝天台灵耀的《药师经解》。唐朝时新罗国贤写了《药师经古迹记》还有亮汰写的《药师经纂解》这是《药师经》注疏这一类再就是我昨天提到的太虚法师讲《药师经》的一部讲记,印顺法师也写了一部讲记,弟子帮他记的。当然《药师经》还有一些注解,我就不多说了主要的常看到的重要注疏就是这几本以上是讲《药师经》的译注情况

根据《药师经》建立了一套药师法的仪轨经是佛说的经文,根据经文怎么来修法,修法的一套程序,一套仪式一套规律,叫仪轨密教的每个法门都有仪轨的。

根据《陀罗尼集经》翻译的序上讲,印度的法师阿地瞿多通五明,通三藏隋唐的时候到中国首都西安,那时叫长安,建立了个坛场叫普集会坛唐朝李世民的大将尉迟恭等都到这个坛场受过灌顶。这个坛场建成,修法成功以后有很多灵感。阿地瞿多是在正式密教传到中国来之前最早建坛场的,也就是杂密最早建坛场的一个。阿地瞿多所建坛场的像里就有药师像,传的咒里就有药师咒,说的法里就有药师法。所以药师像,点供养灯等等是药师法传到中国来以后才有这么大规模坛场。最早在中国建立药师坛场传药师法的是阿地瞿多。前面讲的帛尸梨密多罗,是最早译经的阿地瞿多是最早传法的,把经文搞成仪轨、法门来传。之后有好几部仪轨就是一行和尚传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念诵仪轨》这是密教正式传法的仪轨。之后有金刚智翻译的《药师如来观行仪轨》然后是唐朝不空三藏译的《药师如来念诵仪轨》。我们晓得一行、金刚智、不空都是唐朝密宗的式传法人后来到了元朝还有《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与上述唐不空的详本同名异本。再后来元朝有沙巴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也是沙巴的。这是讲药师法的仪轨。

另外佛教有种忏法,忏悔的方法。所谓忏法是根据经典所说的忏悔罪过的一些法门。忏悔法有多种,其中有一种叫药师忏,根据《药师经》来建立的忏法。明代僧受登纂辑的《药师三昧行法》这部书,就是根据《药师经》法理,他自己证悟,编辑的一部药师忏法。后来拜药师忏的都是用这部忏法。

上面讲的都是讲汉传佛教《药师经》、药师法的流传情况。

藏传佛教一样有《药师经》而且藏传佛教讲《药师经》讲得比较具体讲到很多具体药物,所以藏传叫医方明。现在西康、青海那一带藏传佛教寺庙里还有些讲《药师经》的经本,好多附带讲西藏藏传佛教的药方。

密教由中国传到日本,日本的东密空海大师曾经把药师法带回去传了。日本台密的祖师、传教大师最澄在唐朝的时候把《药师经》、药师法全部带回到日本。他从国清寺惟象那里受大佛顶大契曼荼罗行事,惟象的传承是前面讲的阿地瞿多传的。最澄大师不但从惟象学,又从寿州草堂寺比丘大素(字海镜)学,受五佛顶法。大素是菩提流志的传法所以日本的台密传教大师是继承了印度在中国的传法的两个系统一个阿地瞿多一个菩提流志这都是传药师法的菩提流志和阿地瞿多的法传教大师最澄都学了他回国以后建立了大本山,比睿山,在比睿山里他供了药师佛像据说从唐朝取回到日本传药师法的灯千余年一直没有熄灭过,药师法一直传到现在。这是药师法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情况。

中国药师法从隋唐以后是作为单行法传的,不像密教两部大法,很完整的两部大法,传法灌顶,那个在中国已经失传了。药师法的单行法没有失传,因为它不是跟着那两部大法的密教一起来的。我前面讲过是东晋时帛尸梨密多罗把《药师经》译成汉语,而使《药师经》在中国流传。

一时薄伽梵

一时,就是时间。佛教的经典讲时间,讲一时,没有具体讲某年、某月、某日,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经典不是专给一个时间看的,也不是对一个事情专门来说的。所以时间“一时”这是佛说的一个法门,它有具体时间,但又不限于那个时间。这是和我们现在讲具体时间用年月日表示不同我们要懂得“一时”这个法义,它没有具体说哪一个时间因为佛所说法不是哪一个时间所能限制住的。因为他是针对整个法界来说的。

我们地球有时差,我们中国是白天,在美国已经是黑夜了,时差不同,对不对?佛说泛指,不是指一个具体时间包括了所有具体时间在内。

“薄伽梵”是梵语,译成中国话是世尊。你们看药师咒里第一句,南无薄伽伐帝,就是薄伽梵。薄伽梵是佛的一个称号我们昨天讲了,佛有个称号,薄伽梵是十个称号里的一个称号,最重要的称号薄伽梵的意思是世尊是讲佛能够善巧分别一切事物分辨一切事物又能破除一切执著他真能够得大自在,大解脱,是世间所尊敬的人

游化诸国,至广严城,在乐音树下

时是讲的时间,薄伽梵是讲的释迦牟尼佛世尊,讲的人游化诸国至广严城是讲的地方,是讲释迦牟尼佛在游化诸国之后到广严城因为当时释迦牟尼佛经常在恒河带布教,后来就到了当时舍卫国比较大的个城市叫广严城,广严城是毗离耶城的意译,游化到广严城的什么地方呢,在能奏乐的乐音树下

与大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微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

与大刍众,即和出家人刍是印度语,出家学佛的人,指出家后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在印度意思是乞士,拿着钵讨饭吃的人。讨饭的意思是化缘,不是我们穷得没饭吃去讨饭,他托钵跟人结缘。

大比丘众有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摩诃是大的意思,所以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大菩萨有多少?有三万六千。其名曰,代表菩萨的名字:有曼殊室利菩萨,就是文殊菩萨,有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慈氏菩萨就是弥勒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微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一共一十三位。这么多菩萨以这十三位大菩萨为上首上首就是佛在说法的时候,弟子里以他们坐在上面排头的人。除了出家的比丘和大菩萨外,还有

及诸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愿,趣大菩提。

这几句话在玄奘本子里没有,在义净本子里有,就是: “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愿,趣大菩提。”

“如是我闻”到“趣大菩提”这段话整个的一段在经文上叫缘起分。

佛经的结构,一般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序分,是讲说这部经的缘起的——为什么说这部经,说这部经的是谁在什么地方说的,哪些人在听,讲这个因缘的,叫缘起分也叫序分第二部分,正宗分,是讲这部经主要内容的。“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下面到最后“授与斯经,令法速灭”是正宗分。经的最后还有一小部分,佛把这部经讲完之后他不是讲完就完了,讲完以后还有好多事情交待,这部经还要流通,怎么样流通,交待给谁,记载这一部分内容的叫流通分

一部经序分里又分二个方面:一方面,叙事证信,讲这个事情的经过,使你能够信仰;一方面礼请启说。序分里有通序,有别序。通序就是一般经典共同用的,叫通序;别序是这部经典独自特有的序。《药师经》也有这个情况,有通序、有别序。通序,照例佛教经典是这样来做的:讲六种成就。“如是”,经文就是这样子叫信成就“我闻”,叫闻成就“一”叫时成就,时间成就“薄伽梵”叫主成就,指说法的主“游化诸国至广严城在乐音树下”,这叫处成就指那个地方。“与刍众八千人俱”到“人非人等无量大众”,这一段叫众就。

照例一部经开始都讲六成就,使说的这部经可信、有源有本、有根有据。当然了,佛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他把时间、地点,说法的人,听法的人记得很详细,所以看一部经,你只看这部经是谁说的,参加听经的是哪些人,一般就可以大致推测到这部经说的什么法。比如,这部经的众成就是大比丘众,还有大菩萨众,就可以晓得这部经是讲大乘法门。

“游化诸国,至广严城在乐音树下”,我请大家注意,大比丘是好多呢,八千人俱;菩萨是好多呢,三万六千。比丘是八千,菩萨三万六千,三万六千是八千的好多倍呀?!佛经好多用数,莫看他好像都是大概,说得很大,好象无边样的,其实他是很有结构的,很有意义的。比丘八千,菩萨三万六千,四八三万二三万六千就是八千的四倍还多一半,为什么四倍多一半,以后会有交待的。

广严城,我简单画个图:                                             

blob.png

乐音树要注意,用的话是比喻的话,这些比喻的话,不要把它忽略了。乐音树,乐就是讲我们的呼吸;就是讲我们心,讲精神方面;树是色,讲我们肉体方面的;乐音树就是讲我们的息、心、色。《药师经》是讲药师法的,药师法的法门,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药师定的,通过修药师定来懂得生活,在生活当中了生死。《药师经》讲药师法,药师法的核心就是修药定。修定必需牵涉到我们肉体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呼吸。色法表示肉体的,心法表示精神的,息法表示呼吸的。所以你看看如果乐音树就是我们的色法、息法、心法,释迦牟尼佛是在哪里说法?在乐音树下实际上就是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我们身体里头说法。是讲处成就

众成就,大比丘众八千,菩萨众三万六千,还有无量大众。比众八千,意思是比丘着重色法的主修。菩萨众以心法为主修,无量大众以息法为主修。

所以他讲乐音树、比丘众、菩萨众、无量大众,唉呀这实际上都是讲跟我们有关的事情,讲我们的色息心,所以药师经法是很微妙的。

读《药师经》,你们一定要记得一句话,其实不但是读《药师经》,整个佛教经典或者更扩大一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道家在内,重要的一个基本点是什么呢,就是万物皆备我,反求诸巳。就是说,你不要到外面去求要反求己,反求于我。这个不但是儒家的修养功夫,其实道家、佛家都是这个精神,你不要外求,万物皆备于我。我再把这个意思形象化一点讲;人身是个小宇宙,那么这个宇宙呢,就是大人身,什么叫万物皆备于我呢?万事万物为什么都在我身上呢?就因为我身上是个小宇宙,宇宙就是大人身。这样子我们对儒家的天人观就可以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了。天人怎么能够相应呢,宇宙跟人身怎么会相应呢?因为宇宙就是大人身,而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这个才能够天人相应。宇宙和人身相应,这样才能说万物皆备于我,我们反求诸己。所以儒家讲做什么事情、修什么行,“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中庸》上面的一句话,儒家《大学》、《中庸》讲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有这些东西都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很精要的。正因为宇宙是大人身,人身是小宇宙,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你修任何法你修什么——什么也都修了,万事皆以修身为本。

《药师经》就是教我们怎么真正修药师定,怎样从多方面来修我们这个身。所以我们讲六种成就的时候你要晓得一般字面意义的背后所表示的,所象征的是什么东西,这个要弄清楚乐音树我们不要光看到一个音乐是棵树它实际上是表示色法、心法、息法的大比丘众八千,它还表示修色法的时候体数是八千;修心法的时候菩萨众三万六千;修息法的时候是无量大众,用数是不尽的。当然这个数的怎么用法我们以后讲《七佛药师经》的时候会讲。讲一个序分不简单的,要晓得它的法意深刻的内涵这是讲通序的六种成就。

我们再看十三位大菩萨。列了个表,抄一下:

         blob.png

文里讲的,这十三个大菩萨,我们叫十三位上首。微妙音菩萨讲口,不空超越菩萨是讲身体,常思惟菩萨讲意身口意统起来说叫持妙高峰持妙高峰在中间上面有山峰辩峰,下面大慧、明慧。讲峰,辩峰、山峰,都是讲我们肉体。讲慧,讲觉,都是讲我们心法。慈氏是未来要成佛的慈氏菩萨,善现、观自在,那边大悲,这边曼殊师利,文殊师利大智慧。这十三个菩萨上首,在药师法会上听佛来讲法这十三位上首的名称就是把法表示得很充分的一个曼荼罗一个坛场。为什么没写别的菩萨而写这十三位菩萨,就是很有法义的。底下我们把这十三个菩萨列个表会更清楚(表一)

在佛教里,我们要懂得教义法门要晓得佛是圆满的是个果地果地是从因地而来的。你学佛,你要证他的果你首先要学他的因地,就是他在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怎么修行的。每一个佛,因为他果德很圆满,为了说明他的果德就一定要说他的因地在因地他怎么修行的所以学佛的时候,要学菩萨。菩萨一般用二个来概括,也有用四个,也有用八个来概括,也可以用更多来概括。比如释迦牟尼佛,他有左右两个士——文殊、普贤,用文殊、普贤说释迦牟尼的法门。比如阿弥陀佛,一个大悲观音,一个大势至,两个胁士,观音、大势至说明阿弥陀的法门。比如药师佛的左右两个胁士,一个是日光菩萨,一个是月光菩萨,就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来说明药师佛的法门。这是药师经的序文,药师法会讲的三位菩萨上首,更显出了药师法会曼荼罗里的主尊。 

blob.png

第一个,曼殊室利表示大智慧,大智慧就是表示般若法门的。观自在菩萨是表示大悲,大悲是解脱法门的有三德:般若,解脱,法身。般若讲空性的;解脱,大悲;法身,大慈。慈氏菩萨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法门是表示大慈的四无量心,慈就是同等,悲就是同体无缘的大慈同体的大悲。在药师法门里文殊菩萨是修心法的主尊,观自在菩萨是修息法的主尊弥勒菩萨是法身,是修色法的主尊所以三位萨这样列表每一个参加法会的人都是跟佛有关系的人,有关系的人又分为几部分;分为内眷属,跟他最亲近的人;还有外眷属;还有护法众;还有常随众,常跟着他走的等等。由这些来组成曼荼罗在药师法会上,除了大比丘八千人以外,还有万六千大菩萨,菩萨上首成为药师法会的内眷属,因为是曼荼罗,内眷属把整个法界的佛部所属的眷属摄融在一起了。我们读《药师经》的时候,处处注意到他很多字、很多词、很多名称都是表示色法、息法心法的。你读这个字的时候,噢,他是讲法,实际上它是讲我们身体内部的一些东西。

看七佛的名字:善现菩萨是第一个药师佛光胜世界善名称吉祥王如来的眷属,大慧菩萨是第二个药师佛妙宝界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的眷属,明慧菩萨是圆满香积世界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的眷属,山峰菩萨是无忧世界无忧最胜吉祥如来的眷属,辩峰菩萨是法幢世界法海雷音如来的眷属持妙高峰菩萨就是善住宝海世界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的眷属。曼殊师利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这三尊菩萨是显教里的三大士。这三大士是释迦牟尼佛的眷属,是跟释迦牟尼佛走的。

我们这十三位菩萨不简单。从佛教的佛菩萨体系组成曼荼罗的体系来看,这十三个菩萨有三位是释迦佛的眷属,有七位是药师佛的眷属,有三位是密教大日如来的眷属。大日如来的眷属是哪三位呢?微妙音菩萨,讲口密的;常思惟菩萨,讲意密;执金刚菩萨,拿金刚杵的,讲身密。口密是我们修息法的主尊,意密是修心法的主尊,执金刚是我们身密修色法的主尊。上面是对十三位大菩萨而为上首的简单介绍。

每部经看它听经的群众就可以晓得这部经的法要了。为什么这部经十三个菩萨?十三个形成曼荼罗就是讲药师定药师定的曼荼罗,就是把七佛的眷属、密教三尊眷属、显教三尊眷属组合在一起而成的曼荼罗。

上面讲了色息心,比如善现菩萨为善名称眷属,讲以息法为主;大慧菩萨是宝月智严如来眷属,是以心法为主;明慧菩萨是金色宝光眷属他以色法为主第七个药师琉璃光色息心三平等运道。七佛前面六个佛可以归纳为这一个佛药师琉璃光佛可以化为尊。

玄奘本上面这一段是没有的。

圆满地来弘扬,更可以体会佛的意思,更方便更深刻佛教说拔苦与乐,佛教讲快乐有三种:一种现世乐,一种来世乐,一种究竟涅乐。最后彻底的是究竟涅乐,常乐我净的乐。佛不但是告诉你未来乐,也告诉你现世乐,告诉你活着的时候你怎么修。活着的时候怎么修就是药师法。

如果说未来乐是往生,那么现世乐的药师法呢,就是现生。当然未来乐也好,现世乐也好,都还不是究竟涅最后都要归到究竟涅乐。如果能够把现世乐与未来乐统一起来就是究竟涅乐。

我们最大的问题,一个是生,一个是死。孔夫子答复他的学生:“未知生,焉知死”,生都不晓得,你怎么晓得死啊。“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夫子不大讲鬼怪等神秘的东西,天道事情孔夫子不大讲。但实际上孔夫子在《易传》里讲了很多生死的问题,讲了很多天命的问题你看《易传》里讲“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知鬼神之情状”,就是晓得生死学问,晓得鬼神的情状。这是孔夫子在《易经》的系辞里讲得明白无误的,讲得很清楚的。所以儒家只讲养生送死,讲贞生安死;道家讲长生不死,佛家讲了生脱死。药师法着重地讲了生,讲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怎幺讲啊?最现实的就是讲我们这个肉体。我们人就是对我们自己的肉体不晓得怎么处理。因为你一切活动的中心都是靠你的身体处理的,待人接物、做事等等。我前面讲万物皆备于我嘛。药师佛就是告诉你宇宙怎么大人身、人身怎么小宇宙,其中你怎么样来安你的身,安你的心,安你的呼吸。所以听众有八大菩萨,有释迦牟尼佛的眷三尊,和西方一样,正好表示东西平等、生死平等这个意思。

“业障消除,乃至菩提,得不退转。”后头介绍每一个药师佛的时候都有这几句话你只要念我的名号就可以消除业障,乃至你证得菩提,得不退转。这个我提到前面将来你们参照经文一看就了解了。好,我们讲了六成就,特别是讲了众成就里的情况。

释迦牟尼佛说经的时候,有个赞叹语,这个赞叹语在玄奘本子没有,在《七佛药师经》上有。“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这个是赞叹法门的话,经里凡是有这几句话的,多半是密教经典,所以我们说药师佛是密教的经典是有根据的。这几句话一般在密教经典里是赞叹佛说密教经典的话,一般通序里把这几句话加上去赞叹这个法门的微妙。现在我们把它解释一下:

blob.png

blob.png

佛经每个字都不能忽略,每一个字都要认真地去看,去体会。因为佛所说法很深,他的意思是重重无尽的,特别是佛经,因此要尊重。我可以简单地说一下读佛经的方法:首先要通读,对整个佛经有个了解,然后进一步精读;精读以后消文纳意。把这个文章给消化了,把它的意思归纳出来叫消文纳意每学一部经典消文纳意之后怎么办?反求诸己这是读佛经的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赞叹这个法门“初中后善”,这句话是什么呢?初善中善、后善,把他节略了,叫初中后善。详细地说,这个法门,开始好的,中间也是好的,后来也是好的,这就叫初中后善。讲这个法门初中后善,不光是讲的经文初中后善也是你听了以后修,修了以后证,都是善的。

“文义巧妙”,就是文巧义妙。文巧是能诠,义妙是所诠。文巧义妙,实际上是妙观察智。我们讲的初中后善,从听闻佛法以后一直到修成正果,这个叫成所作智。“纯一”讲这部经在体上来说一乘无杂,完全是大乘密教的东西。“圆满”讲的用,万德具备,纯一圆满是平等性智。“清净”讲的自性解脱,法体离过。我们这个药师经横说是清净的,竖说也是相续解脱,觉者离染。“鲜白”讲这部经是清净鲜白的。“梵行之相”,综合上面,初善、中善、后善、文巧义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来成八圣道,合说的这就是大圆镜智。

上面讲的这一段是整个这部经的序分、缘起分里头的叙事证信。下面讲的这一段还是序分、缘起分,叫礼请启说就是敬礼请佛来说法,是序分的第二大段。

尔时

那个时候

曼殊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

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萨是表示大智慧的表示般若法门的。整个的佛法讲的都是般若,所以般若是佛母,这些佛都是由般若产生的。文殊利菩萨,曾经是七佛之师,过去很久以前,这些佛成佛之前,都跟文殊室利菩萨学过,所以文殊菩萨是诸佛的师父。那么在现在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时候,文殊菩萨是以菩萨身,现菩萨身协助释迦牟尼推行教化的,所以他是释迦牟尼的胁士。因为佛所有说的法都是般若,所以讲佛法的时候文殊菩萨总是上首第一位,有时称上首,有时称第一位。因为只有文殊菩萨这种大智慧才可以继承接受佛的传统,所以有时候又叫法王子。文殊菩萨法王子有时候又叫法童子。文殊菩萨像有一个髻或五个髻的,有持剑的,也有比丘文殊有菩萨文殊,有儿文殊,就是小孩子一样的文殊,还有老年文殊,文殊像很多种一般讲,很多重要的法门,在显教来说都是文殊菩萨来当机,密教一般都是执金刚。其实显教的文殊菩萨就是密教的金刚手菩萨。密教很多经典都是金刚手来请问或者文殊菩萨来请问。

说的经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没有人请,佛自己来说这种法门很深,没有人能够晓得要讲什么有一种经,佛加持某一个菩萨使他来请问,菩萨当机来请问,佛来说。有的是天王或者人间说的经,比如胜矍夫人所说的经,有的是加持菩萨说的,如请维摩诘菩萨所说的经,但是实际上是佛说的孔夫子讲,“不愤不启,不不发”。儒家尚且如此你不请他不讲佛家一般的法会,都有启请人,启请的人看到因缘时机到了来启请。在药师会上是文殊菩萨做为启请的菩萨,承佛的威力来请佛说这个药师经。所以菩萨:

从座而起,偏袒右肩。

很恭敬的,印度当时的风俗习惯,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今有无量人天大众,为听法故,皆已云集,唯佛世尊, 』

对佛说:现在无量人天大众为听佛法,都集合起来了希望我佛世尊---这几句话请注意:

『从初发意, 』

什么叫从初发意呢,就是从最初发意,就是发愿以来《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的“愿”字很重要。愿为道源功德母愿之所在,法之所在愿为心师愿是心的师傅这句话很重要药师佛之所以得果都是因为他在因地发的十二大愿

『乃至于今,』

一直到现在成佛,

『所有无量尘沙数劫,诸佛刹土,无不知见,』

经过很长很长时间,在无边无际的空间,在时间上能够穷尽,在空间上能够穷尽时间上“无量尘沙数劫”,空间上“诸佛刹土,无不知见”,无不知道,无不见到,无不知晓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就是成了佛,就是大智。这是请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对他的赞叹语。从发愿以来,一直到成佛这么长的时间,无量无边的空间,你都知晓,觉悟了,成佛了,大智慧了。

文殊菩萨请佛说法的时候还是正法时代未来是像法按佛教的说法,正法有的说是五百年,有的说是一千年,像法是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那么按照现在的情况呢?如果正法一千年,已经过去了。像法一千年,佛教传到现在,正好是两千年了,我们这个时间正好可以说是像法过渡到末法的时代正法是佛法的正知、正见、八正道都能得到正确贯彻执行的时代,那叫正法住世。做为像法,就是还有经法但修持的人高僧大德已经不算太多了,不过还像那个样子但是不够正,是相似佛法。到了末法,可能经也没有了,人也没有了。

文殊师利看到了像法、末法众生的情况,他就请佛来开示。

『愿为我等及未来世像法众生』

包括我文殊室利,以及参加药师法会的十三位上首菩萨在内,以及未来世的像法的众生,包括我们这些人一起在内。

『慈悲演说:』

这地方特别提出来,请佛慈悲演说。

这几句话我们再来体会一下。“从初发意”,就是从发愿以来,“乃至于今”成佛,这是一句话;“无不知见”就是正觉、大智,这是一句话;“我等”,包括十三位上首和未来众生在内,这是第句话;“慈悲演说”,慈悲表示药师法门以同等、体为主,这就是告诉我们未来要学药师法门的人,首先要像佛一样发愿、立愿幢,这是一点。第二点讲到是大慈大悲这恰恰是释迦、大日、药师的亲内眷属文殊菩萨请佛慈悲演说,演说什么呢?这几句话:

『诸佛名号, 』

就是口密真言。

『本愿功德,』

本愿功德就是观想,是意密。

『国土庄严,』

国土庄严就是身密,手印就是身密。你看,文殊菩萨请佛说什么呢?诸佛名号,就是口密,是息法;本愿功德,是意密,心法;国土庄严,是身密,色法。

『善巧方便,差别之相,』

就是讲这些诸佛的名号、本愿功德、国土庄严,他的显密差别和平等都在内的,这些法门的善巧方便、差别之相

『令诸闻者,』

令我们听到的,包括过去、未来、现在听到的人

『业障消除,』

业障消除就是降魔,是息法。

『乃至菩提,』

就是成道,这是心法

『得不退转,』

这是色法。得不退转,怎么得不退转呢?当下即是、即事而真,叫不退转。当下即是,怎么说,怎么做,是的,就是这件事情而真,即事而真这叫得不退转,这个是色法你看文殊室利菩萨请释迦牟尼佛来说什么?说息法的诸佛名号,心法的本愿功德,色法的国土庄严,然后听的人在息法业障消除,在心法上能够成道、乃至菩提,在色法上能够当下即是、即事而真、得不退转。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菩萨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愍念』

当时释迦牟尼佛,很赞叹文殊菩萨:好得很,好得很啊!你以大悲的心愍念、哀悯,

『无量业障有情,』

无数、无边的业障,没有消除业障的众生有情。这些无量业障有情,他们有

『种种疾病,忧悲苦恼,』

你为了他们

『得安乐故,』

能够享受安祥、快乐,你来

『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国土庄严。』

释迦牟尼佛进一步把他讲透了,

『此由如来威神之力,令发斯问。』

使你能够当机,问这个问题。

文殊师利问的这个问题很大。将来佛法快衰亡,没有真正的佛法了,这些众生怎么办?种种病痛、种种病苦、种种忧愁、种种烦恼等等,这个时候怎么办?我请释迦牟尼佛从色法、心法、息法,从身密、口密、意密告诉他们方法,就是请你讲诸佛名号、本愿功德、国土庄严,使他们听的人能够从息法、心法、色法,能够从口密、意密、身密得到解脱,得到安乐,就是为像法、末法的众生了生脱死问一个方便的法门。所以释迦牟尼赞叹文殊室利说,你问得好啊,你这么大的慈悲心,能够愍念无量有业障的有情,为了他们的安乐,劝请我来说这个法;你之所以能这样问,也不是偶然的,皆如来威神之力,令发斯问”。这说明这部经不是佛不请而说有些经,法门很高,没人能够请,佛自己就说了,而这部是有请而说的但这种有请是文殊师利法王子这个法王子能够发问,还是如来加持的力量使他如此。有种是没有加持,菩萨请问的;这种是经过佛的威力的加持请问的。这部《药师经》在佛教的法门里是很重要的,从序分礼敬启请都可以看到他的重要,释迦牟尼说;

『汝今谛听,』

你现在要注意地听。谛听就是要真诚地、认真地听

『善思惟之,』

就是我讲了以后,你要好好思考。

『当为汝说。』

我应当当下为你说。释迦牟尼佛不是说给文殊听的,而是说给我们现在要听经的、要修这个法的人。要认真听,善思惟之,这是佛的嘱托也就是你学这部经、这部法,要谛听,善思惟之,我当为汝说:

『曼殊室利言:唯愿为说,我等乐闻。』

希望世尊跟我们说,我们愿意听闻。

这就是序分的第二段,叫做礼请启说,这两段合起来就是整个的序分。

上面都是序分,就是缘起分。下面我们接着讲正宗分

正宗分介绍这些如来的愿力,文字上比较容易懂,要点的地方,我着重讲解。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四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光胜,』

金陵刻经处的版本写的“无胜”可能是错印下来的,应该是“光胜”。东方的光胜世界,这个光胜世界,

『佛号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

这是讲十个称号,都一一写出来了。这十个称号跟我们现在所念的在顺序上略有不同。应是应供,这是佛、世尊应该享受供养。正等觉,就是正等正觉,三藐三菩提耶,世尊是正等正觉。明行圆满,普通经书写作明行足明,是他的大智慧;行,是他的大修行;足,是具足的,就是圆满;明行圆满就是明行足。善逝,这是一个称号。世间解,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无不知晓无上丈夫有的叫无上士调御丈夫这里是调御士丈夫、士都表示大丈夫,无上的大丈夫,能够调服人间各种众生,能够度化他们。是天人的师,是佛是世尊。这十个称号是统称,所有的佛都可以有这十个称号。

释迦牟尼佛讲东方去此过四兢伽河沙佛土有光胜世界佛名叫善名称吉祥王如来

『有无量亿众不退菩萨之所围绕,』

有无量亿众菩萨围绕他

『安住七宝胜妙庄严师子之座,现在说法。』

先讲了名号,底下讲国土,接着讲本愿按次序讲的。

『曼殊室利,彼佛国土,清净严饰,纵广正等百千踰缮那,以赡部金而为其地,平正柔软,气如天香,无诸恶趣及女人名,亦无瓦砾沙石棘刺,宝树行列,华果滋繁,多有浴池,皆以金、银、真珠、杂宝而为砌饰。曼殊室利,彼国菩萨皆于七宝莲华化生,是故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皆当愿生彼佛国土。』

底下就讲本愿功德,讲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八大愿

『曼殊室利,彼佛如来、应、正等觉,从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发八大愿。』

我们印的简轨第七、八页发愿词里,就是把七个药师佛的愿:四愿、八愿、十二愿,归纳而成的。所以我们念一遍以后,我总结成一句话就表示他的一个愿,这就容易帮我们归纳记忆。

『云何为八?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无上菩提时,若有众生为诸病苦逼切其身,热病诸疟蛊道魇魅起尸鬼等之所恼害,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病苦悉皆消灭,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这是第一句话(指发愿词的第一句话),“至心称名消疾苦。”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盲聋喑哑、白癞癫狂,众病所困,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诸根具足,众病消灭,乃至菩提。』

这是第二句话,“诸根具足业障除”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为贪瞋痴之所缠逼,造无间罪及诸恶行,诽谤正法、不修众善,当堕地狱,受诸苦痛,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令无间罪及诸业障悉皆消灭,无有众生堕恶趣者,常受人天殊胜安乐,乃至菩提。』

这是第三大愿,“不堕恶趣生人间”。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少乏衣食、璎珞、卧具、财货珍宝、香华伎乐,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乏资生皆得充足,乃至菩提。』

第四大愿,“资生不缺意宽舒”。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或被枷锁系缚其身,及以鞭挞,受诸苦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苦恼皆得解脱,乃至菩提。』

这是第五大愿,“桎梏苦难得解脱”。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于险难处,为诸恶兽,熊、罴、狮子、虎、豹、豺狼、蚖蛇、蝮蝎之所侵恼,欲断其命,发声大叫,受大苦时,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恐怖皆得解脱,诸恶兽等悉起慈心,常得安乐,乃至菩提。』

第六大愿,“虎狼恶物慈心俱”。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斗诤言讼,因生忧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斗讼解散,慈心相向,乃至菩提。』

第七大愿,“斗解散言讼息”。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入于江海,遭大恶风,吹其船舫,无有洲渚而作归依,极生忧怖,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皆得随心至安隐处,受诸快乐,乃至菩提。』

第八大愿,“江海安平任游处”。

这八句话是概括光胜世界善名称吉祥王如来的八大愿。

『曼殊室利,是谓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

就是说这个如来没有成佛之前,行菩萨道在因地时

『所发八种微妙大愿。又彼世尊,从初发心,常以定力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严净佛土,菩萨眷属悉皆圆满,此之福德不可思议。一切声闻及诸独觉,纵经多劫,说不能尽,唯除如来补处菩萨。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若王、大臣、长者、居士,心希福德,断诸烦恼,称彼佛名,读斯经典,于彼如来至心尊重恭敬供养,所有一切罪恶、业障及诸病苦,悉皆消灭。诸有愿求,无不随意,得不退转,乃至菩提。』

有一个关键字,见于很多地方。东方去此,是哪里呀?这一个字搞清楚,这部经就懂得了。方去此过四兢伽河沙佛土,过四个恒河沙佛。为什么讲四?我提个问题,他不讲三,不讲一,不讲二,而讲四,这是什么?我这不叫参禅,,谛听,善思惟之。你们思惟一下,我们下午再讲。


上一篇: 出版说明
下一篇: 第二辑(三)
微信扫一扫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