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药师佛可治的病 你真想不到(二)
上印下文法师开示
如果说,传统药师信仰的消灾延寿,或在众生灾难发生之后,通过药师佛的接引来消除这些灾难;或在众生生命受到威胁之时,因信仰药师佛的力量而获得疾病的治疗。
那么当代药师佛信仰的最大特点,则表现在对治生命观位移,将传统患者精神诉求,前移至尚未患病之时。
具体地说,就是从“已然”移到“未然”。
把尚未发生的事情先控制住,争取不要让疾病发生。换言之,就是重视健康,重视生命价值,积蓄正能量,增强体质。
比如:妙音妈妈的糖尿病是师父这里根治的,现在她笃信药师佛法,每天诵经持咒,还做善事。另一位师兄以前爱好钓鱼,后得重病,师父治好后,也开始修药师法,现在不但身体健康而且还治好过几个病人。”
而现在很多人则把增强体质,锻炼身体作为抵御疾病的最有效手段。
台湾佛光山举办过“神奇的药师佛养生法”讲座,这是“在佛光山参加人间大学系列活动的第一个课程,是由国立台北护理学院副教授兼健康中心主任刘吉丰先生为他们上的一堂有关健康养生的课程。
刘老师经过分别以以下方法念诵两个月,三个月以及完全没念的三组人马作过研究分析,所得到的数据结果,发现念得越长越多的那一组,身体改善的情形越明显,这些过程还被整理成刊登在公开杂志上的正式论文。
佛光山是台湾星云法师的道场,星云法师是当代走人间佛教代表之一,他认为“过去佛教把生、老、病、死,称作人生‘四大苦患”,我觉得这样不好,可以重新估定它的价值。
不要说‘生、老、病、死’,改叫做‘老、病、死、生’。大家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字的前后差别而已,在意义上的差距是遥远的。
人的一生,若说生、老、病、死,听来是死了以后就没有了,假如改作老、病、死、生,以后再生,就有未来,就有希望,那是多美好啊。
所以,我们倡导‘人间佛教’,为了要把药师法门弘扬出去,只有根据根本佛法,再给予重新估定众生需要的说法。”
星云法师改动传统的“生、老、病、死”的说法,将“老、病”放在了“死、生”前面,虽然这只是一字之改动,但是却表现了当代佛教界人士对生命的看法。
其所办的“神奇的药师佛养生法”讲座,则可以被看作现代药师佛信仰新变化,虽然现在看来这种信仰新变化影响力还不够,但是却揭示了现代药师佛信仰发展趋势。
二、“生活佛教”与药师佛信仰
西方学者研究当代宗教,指宗教有“生活化”倾向。认为现在宗教是一种生活的宗教,其救赎予人解脱的最终目的虽没有改变,但是它的内容与形式有了绝大变化。
生活的宗教可以说是体现当代人自信与信仰自救形式,改变了以往“他救”形式。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宗教变得“以人为本”了。教徒可以把握自己宗教生活,也可以让神性从自我心中流出。
表明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程度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促使人们宗教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宗教与社会始终是同步发展的。
虽然宗教在变化,但是这不表明宗教会消亡。因为宗教始终为解决未知问题而存在,人们碰到未知和未解问题太多,宗教仍然会受到社会关注,在相当长时间内它也将存在。
西方所说的生活化的宗教,就是现在佛教界里提倡的佛教生活化理念,这个理念得到当代僧人认可,被视为当代人间佛教一个重要内容。
近代中国佛教衰落,已经沦为为死人和鬼服务的宗教,佛教与人间离得越来越远,经忏佛事和超生荐死是佛教界最重要内容之一。
有鉴于此,太虚大师提出佛教要进行改革,主张走“人生佛教”的道路:
“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之文化故,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佛法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的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一义。
故‘人生佛学’者,当暂置‘天’、‘鬼’等于不论。
且从‘人生’求其完成以至于发达为超人生、超超人生,洗除一切近于‘天教’、‘鬼教’等迷信;依现代的人生化、群众化、科学化为基,于此基础上建设趋向无上正遍觉之圆渐的大乘佛学。”
太虚尤其指出:“‘人生’一词,消极方面为针对向来佛法之流弊,人生亦可说‘生人’。向来之佛法,可分为‘死的佛教’ 与‘鬼的佛教’。向来学佛法的,以为只要死的时候死得好,同时也要死了之后好,但这并非佛法的真义,只不过是流布上的一种演变罢了。
还有说:佛法重在离开人世的精神;但死后不灭的精神,具体的说即为灵魂,更具体的说,则为神鬼。由此,有些信佛者竟希望死后要做个享福的鬼,如上海某居士说‘学佛法先要明鬼’, 故即为鬼本位论。
然吾人以为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作好鬼,只要作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
何以言之?因为人和鬼,都是众生,至于死,特为生之变化耳。我们现在是众生中之人,即应依人生去作,去了解;了解此生,作好此人,而了死了鬼亦自在其中,此所以对向来死鬼的佛教而讲人生的佛教也。
故人生佛教云者,即为综合全部佛法而适应时机之佛教也。”
当代佛教所说的“生活佛教”,不与西方学者所讲的相同。因为中国大乘佛教里面并不存在神与人的对立关系,两者是呈转化的情况,即神人一致,即心即佛,主张成佛作祖,人与佛齐,每个人都可以成佛,都可以超越生死。
面对佛法衰落,这是一种应机方便法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佛教面对其它宗教竞争的压力,要把佛教推向整个社会,让众生更好地了解与信仰佛教,且必然要与“人生佛教”发生紧密联系,“人生的解释:狭义说,是人类整个的生活”,“如何生前发挥做人的道理,药师经就突出这一思想。
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后来实现的‘人间佛教’就是从这方面发展的”, 所以生活佛教不失为一条发展人间佛教路径。
太虚说:“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不可以中国流传的习俗习惯来误会佛教是玄虚而渺茫的;于人类现实生活中了解实践,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
在人类生活中,做到一切思想行为渐渐合理,这就是了解了佛教,也就是实行了佛教。因为佛陀教人持戒修善,息灭烦恼,就在使人类的生活合理化。若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
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的向上进步,这才是佛教的真相。”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