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正在使用IE8以下内核的浏览器,不能实现完美体验,请更换或升级浏览器访问!

谷歌浏览器推荐下载地址:https://www.google.cn/chrome/ QQ浏览器,360浏览器请切换极速模式!
字体颜色设置: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第二辑 (四)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一讲   第四节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于佛光内寺


(今天是国庆节,吴老首先讲了佛家报四重恩爱国爱教着重讲报国土恩。)今天更有一层内容,报国土恩,我们以弘扬药师法的法益和功德回向我们的伟大祖国!(热烈掌声)

释迦牟尼在讲了六佛药师之后就讲七佛药师,告诉曼殊室利,

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

就是离开我们这个娑婆世界

『过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

有十个恒河那么多沙土,那么远的一个世界,

『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

琉璃光世界,佛名药师琉璃光。佛教在讲国土、讲世界的时候,都讲正报、依报。国土就是依报,国土上的佛是正报。我们讲净琉璃世界净琉璃就是依报药师琉璃光如来就是正报就一个普通人来讲我们的身体叫业报身报身假使在一个家庭来说你是这个家庭的主人你叫什么名字,某先生、某同志、某居士,这是你的正报;你所在的家庭你所在的工作环境,在一定范围之内,这就是你的依报。过去佛在因地修菩萨行的时候,修了很多行,最后圆满成功他的名称是他的正报,他的国土就是他的依报在玄奘的本子上,讲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时候,讲了他十个称号。在我们现在义净的本子里头,把十个称号减略了,只讲了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只讲了三个称号。如来是一个称号;应应供,像佛这样的人应该享受供养,叫做应供;正等觉,他的觉悟是无上正等正觉,这种觉悟叫正等觉,这是三个称号前六佛讲了十个称号:应、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一共十个称号。在这个地方义净本子就把他减了,玄奘本子有。善逝什么叫善逝?是佛的一个称号,逝就是去世了,佛教讲圆寂了。圆寂,圆满地寂灭,真正能够去世得很好,叫善逝。能够圆满、安祥、寂静地去世的只有佛,我们一般不行我们说死了拉倒,你拉不倒,我们叫不善逝。世间解,世间的一切事物他都理解。好,这里讲了这些之后,下一段讲药师佛的十二大愿。

『曼珠室利,彼佛世尊,从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

这是讲药师琉璃光如来从他初发心以来行菩萨道的时候,就发了十二个大愿。在我们现在手里的义净本子里头缺两句话,但在玄奘本子里有:

『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令所有的众生所求皆得。

一个人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立志孙中山的文集里头讲,青年人应该立志做大事,不应立志做大官,这是孙中山的说法佛说发愿,叫发大愿,这个愿要弄清楚。那么愿跟欲望,是不是有区别?人的欲望很多,愿望跟欲望从法性、从本体上说是一个东西。但如说我有欲望我有愿望只要我我的欲望我就发愿了那你就错了在法性法体是一个东西,等于我们人的无明跟觉悟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是一个本体。因为无明离不开觉悟如果离开了觉悟这个无明就很难得觉悟了成佛、有佛性就不可能了。同样欲望跟愿望本体是一个东西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愿望就是讲我们发心、发愿是无我的、清净的,欲望是有我的、不清净的。有这一个区别所以作用就不完全一样这个很要紧愿望等于人的立志愿望一确定就义无反顾不能反悔特别是佛教学大乘的行菩萨道的发愿更要紧这个愿在大乘有一句话叫“以愿为戒”,他发的愿就是他的戒。愿,也不能轻易发要反复思虑,从本心来发。发了以后就不能反悔,不能退转,要一直按着愿去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才叫修菩萨乘。你这个愿修成了,圆满了,你的行也就完成了,果也证得了。所有诸佛菩萨都是这样,他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他发愿,按着他的愿,最后成功了。诸佛都有共同的愿望,我们叫通愿,像普贤菩萨十大愿。后来我们在朝暮课诵、上殿经常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这叫通愿个佛发的愿因地不同这个不同的愿叫愿。比如药师佛有十二愿,是药师佛的别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别愿。你看有的药师佛有四愿的,有八愿的,有十二愿的不等,这都叫做别愿打个比方来讲,我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都要爱国,因此我们都要报效国家做事情,这里都要爱国,按着宪法办,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等于大家的通愿。怎么来报国呢?有从经济上努力,有从法律上做事,有从教育上来振兴中华,有从文化上帮助国家复兴,这些是别愿。所以每一个佛不同,从他的因地,当菩萨时,就看他的愿,愿不同,成就的世界不同。正报、依报里不光有国土,依报还有眷属眷属也是他的依报,他的国土里什么人跟他在一起,这也是依报所以我们在讲药师经的时候一定懂得愿要发愿愿为心师,愿就是指导我们心活动的老师。讲到发愿的出发点大乘和小乘有区别。大乘的出发点都是利人的把利他摆在第一位个人是第二位的。利他心,这种菩萨道的愿发了以后,就是你的戒。以愿为戒,愿为心师,这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根本原则所以在佛经上称赞佛称赞菩萨的时候都是说他不违本愿。

在座的有好多是学医的,跟药师经、药师法很有缘为人治病是个很好的事业发这个心愿,就不得退转在世法讲立志,在佛法上讲发愿,济世度人,弘法利生,中途不得退转。不要因为一个挫折或一个难关退却了,不搞了愿是行菩萨道的人的第一戒。如果违背你的本愿,退离了本愿,是最大的错误,其他的错误是小错误。违背了本愿,这是大退堕,叫做犯大戒犯大错误。你看,我们好多法会,好多法师,请这个佛、请那个菩萨时都说,希望你不要违背本愿。

那么,宇宙与人,菩萨与人,佛与众生能够互相沟通交往的力量在哪里?在愿力。愿产生力量,愿不是空想,你真正发愿以后,愿会产生力量。愿怎么会生力量?好象是精神上的东西,哎,精神就变物质啊,当然物质一样可以变精神。这都不是假的,不是空的。为什么修行人圆寂以后有舍利,为什么和常人的不一样?那就是精神变物质,所以愿有愿力

去年在河北正定县的临济寺做盂兰盆法会,我讲了《盂兰盆经》,有《盂兰盆供讲义》,河北省佛教协会印了。讲《盂兰盆经》的时候,我讲到,我们科学有一个大难题就是有这四种力量搞不清:电磁波的力、地心引力、强相作用力、弱相作用力。这四种力是不是统一?这是科学的难题佛法讲,就我们人来说,就法界来说宇宙有三种力量:一种力量是自己的力量,自力,是你的功德力要有功才有德啊没有功,没有德,你哪来的力量?所以自力,功德力也就是自己福慧资粮的力量。他力,就是其他人的力量,就是佛菩萨加持力量。还有一种自然的力量,佛教叫法界的力量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这三种力量来完成。比如种庄稼庄稼人自己的投入就是自己的力量,但自己的投入不够,还得靠别人的帮助,别人帮助也是一种加持力量,还得靠自然的力量,土地啊,阳光啊,水分啊,等等。自己的力量呢就是技术、操作、投入的心思、设备。需要的帮助,如要种子公司提供种子生产资料公司提供肥料供销社提供农药这都是他力有自力,有他力,有自然力。到了秋天收果实的时候就产生一个分配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讲过,凡是收果实的时候,我们不能贪天之功为己有,不要自己摘桃子一个人吃,而要考虑到,你的果实来自自力,但是有他力、自然力所以佛教有个很主要的偈语即供养偈子:“以我功德力”,以我的智慧、福德、资粮的力量;“如来加持力”就是诸佛、菩萨加持的力量;“及以法界力”,加上法界自然的力量“普供养而住”普遍供养而安住我们刚才讲我们应该报国土恩国土恩至少是法界力量一部分这个普供养偈原来是密教的一个偈子现在显教也通用我们供养上供的时候都经常用当然还有其他的赞偈但记住这个偈子是最有益处的这个偈在供养的时候是最合法义的

就是发愿的时候把自己的身性命投入进去然后如来加持诸佛菩萨帮助我来行愿帮助我来圆满这个愿,再加上法界的力量,这个愿一定能实现因为这个愿是清净的所以能够和诸佛菩萨相应能够跟法界相应。真正的行菩萨道,真正的发愿,必然会得到如来的加持力,必然会得到法界的感应所以很多修法的人,他发愿以后,他以看到感应,或者会在睡梦当中有所感应,因为他真诚。如果不是真诚的,那你不要怪诸佛如来,也不要怪法界,要反省自己,看你有没有功德力。

你说,我到佛的面前发愿,说希望我如何如何,事成之后我为佛教文化捐钱,希望佛帮助我。这不是发愿,而是祈求作为祈求,就像做买卖的讨价还价。以佛的慈悲,所求皆得看到你的祈求,也可以满足你,但就你的修行来说毫无功德可言我讲有功德的发愿是真正清净无我的,这种发愿是在慈悲上的发愿慈悲就无缘、无条件,你看到别人是跟你自己一样,无缘的慈,同体的悲。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发愿愿是真切的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得到法界的感应

这是讲药师经,学药师法门。药师法的本体在定。怎么学药师定呢?在定前,你要学药师佛怎样发愿,戒定慧,以愿为戒,愿对了,然后才能修定没有愿,修不了定。

下面看药师佛的十二大愿。

云何十二?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佛菩提时,自身光明无边界,

在玄奘本子里,字数多一点:“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多了两句话。

『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诸有情,如我无异。』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和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与我无异。这是药师佛的第一大愿,就是生佛平等愿。”

三十二大丈夫相,讲佛的庄严容仪有三十二个显著特征。如,佛的手、脚千辐轮,掌心象有个轮子一样;手长过膝部,我们站起来,手过不了膝部,佛手过膝部;还有耳轮垂肩等等一共三十二种相,这三十二种相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身体。相好庄严,这是佛家讲的健康标准你修成佛了,病无恼,才有这三十二种相。还有八十种随形好来譬喻佛的相貌当时印度确实有这种情况,一见到释迦牟尼佛,就心生欢喜

现在我们有些同志福报不够,面目可憎,让人害怕。当然,我不是说这些同志就不是好人,不能学佛,我不是这个意有的同志会提出问题,出家人讲苦行啊。他修苦行感到世界是痛苦的而出离,这有个过程。如果从出家人、从空观来看,从修不净观来看我们肉体,从头到脚没有干净的地方,从头到脚都是坏透了的。出家修不净观,但是是否就这样完了?不是。真的修包括出家人在内修了不净观以后有个基础他懂得苦懂得人生的不净了回过头来要修净观他空了以后回过头来又要不空不空净就是把那些不清净的毁弃的东西转化就是把我们人体不干净的东西经过修行转化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样的皮包骨头但转化以我们的皮包骨头就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清净。佛教最后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成佛成佛不是一句空话若抓住一个空性一切皆空那是顽空是断空不是彻底空真正的空还是回过头来要不空。在现实世界就是我们现在的肉体要能够得到清净干净、相好庄严。所以药师佛第一大愿,愿众生跟佛一样,平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药师佛希望我们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应该这样的。

我们这一代人,许多不是讲福慧资粮吗?但往往智慧方面好象多一点,在福德方面就不足,修智慧修得多,修福报修得少。所以具体到我们身上来,讲法理、法义这些我们条件还多,但是真正办起事来呢没有钱没有粮要这没这要那没那福报不够。从智慧上来讲,脑部还是较发达。四肢发达,脑空虚,我们脑部不大空虚,四肢就不发达,体不强,魄不健,缺少福报。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人,但包括一些出家的大德,往往也有些福报不够。当然现在不同了,旅游发展,庙里卖门票,钱多了,情况有些改变。这样一来福报有了,智慧又少了,将来这个偏向还得注意。所以我们学药师经、药师定,不是要我们避世而是入世的;不是要我们修苦行、修不净观的,那做为一个阶段,做为修行的一个过程,是必要的,但是回过头来,我们一定是要入世的。每一个人都要身体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标准不是一世能修的。你发愿,发药师这样的愿,这辈子可能相不好,但下辈子可能相好哩,一定比这辈子要好同时就这一辈子本身来讲也不是没有条件来改变相貌的,所谓相随心转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你里面是什么样的思想你在外面就要表达出来的你可能把他伪装一个时期但是不能长久你不可能想像心里充满仇恨的人,他脸上会有慈祥之相。希特勒那样的人他会有像佛、菩萨那样慈祥之相吗?不可能也不可能想象一个非常记仇的人,他能够有宽舒的相貌,这个很要紧

发愿,愿有力量。愿是心之所至,这里就有一个心量的问题我经常劝些修行的人心量要大要象佛菩萨他们的心量心量大很重要心量有多大你将来成就就有多大可以说你的成就跟你的心量是成正比例的这个心量很要紧,心量大了,愿力就大,愿也真切心量大功德力、福慧力也就会大我们在世法上讲要能够容人宰相肚子能撑船。心量怎么能够大呢?如果心量象虚空一样,你看大不大?虚空可以藏好多东西心量大就是福德就是智慧心量大我们脑筋的开发智慧就会充足心量大我们脑筋执着就少了这也抓住不放,那也抓住不放,学了些东西,把学问摆在脑子里头,不空,脑子总是满满的,别的东西挤不进去。心量要大,要如虚空,无所不容心量大很要紧我们讲这一条愿的时候如果你心量大那么你身体的好多病会随着你的心量转了不信,你试试看这不是唯心的,心量大确实在好多方面给我们现实肉体带来好处。

第二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清彻光明广大,遍满诸方,焰网庄严,过于日月,铁围中间,幽冥之处,互得相见,或于此界,暗夜游行,等众生,见我光明,悉蒙开晓,随作众事。

这一愿和第一大愿意义有关,但是用意不同。头一大愿重于佛的法性身,将来我成佛之后,我愿意众生相貌三十二相,八种好,显示众生跟佛平等的。这第二大愿重在从法性上起应化身来开晓众生:他说愿我来世成佛之后,我的身相象琉璃宝(我们前面讲了琉璃是一种宝石,叫青色宝)内外明亮、清彻,清净、干净得没有丝毫的瑕疵和垢秽,光明广大,可破无边黑暗我们以如此的功德庄严的身体巍巍不动,象须弥山一样,所以说清净佛身善于安住。佛身的光明炽盛,光光相照形成了庄严的,象火焰一样光明的焰网,光明遍照超过了日光和月光。就是讲佛身的真正的清净光明,超过了我们世界上日月之光。佛经上说,所有众生都有佛性。就是用琉璃宝比喻众生有佛性。琉璃宝在矿藏里面等于众生处在污染当中,但他的光泽明净并不损害分毫众生的佛性身也像琉璃宝一样,尽管在生死长河当中轮回流转,但是并不失掉他原有的光泽。药师佛发愿,我要彻底地帮助众生揭开无明的暗影,给他们刷洗身上的污垢,使他们的本性能够显现,身如琉璃。同样,药师如来他还发愿,我的身光不但照彻明界还要照到幽冥界照到幽冥苦恼众生使他们都能够开晓,能够随着个人心意做诸事业

第二愿愿文可以从浅显和深层两方面来说。浅显来说佛放光的时候,住在黑暗世界,一向不见光明、不闻佛名的众生受到佛的光明照耀,就会得到开晓,随着自己的意志,做他乐意做的种种事业。就好象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切人从睡梦当中起来,做工的做工,读书的读书,种田的种田,做生意的做生意,大家各司其事。

深层来说,我们众生无始以前,都被无明、根本烦恼遮盖着,使我们在愚昧之中什么都不晓得,由于佛的慈悲、愿力启发众生的智慧,使我们逐渐明白起来了。进一步说,就是药师佛愿其身体的琉璃光开发众生的佛性,使他们去掉无明,使大脑能够很快的开发起来,随他的意志,按他的兴趣去做他的事,成就他的诸事业。希望我们世界的各种众生开悟以后随着你的兴趣去做种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业科学家多搞发明,经济家多为人类谋财富,教育家多出人才等等。受过佛的蒙熏以后,能够开晓,能够做诸事业。

从药师佛第二大愿望来讲,佛教讲世法出世法圆融。如果说佛是智慧觉悟,佛的智慧可以有很多分类。有一种分类很简略,也很基本:佛分两种智慧,一种智慧叫根本智,根本的智慧又叫一切智另外一个叫后得智又叫一切智智小乘声闻、阿罗汉他们最后能够证得根本智,但是没有证得后得智菩萨证得了根本智,又去证后得智,但是不圆满。佛有根本智,又证得后得智,他圆满了,一切智、一切智智圆满具足,这叫佛菩萨两种智都去学、去证,但是不够圆满,所以在修菩萨行的时候,两种智都要修。当然这两种智慧最后归纳起来是一种另外根本智无所得,根本是空性的东西无所得比如你说佛法是什么啊你可以说很多但是佛法是缘起性空任何事物都是无自性的所以你说的再多,最后都是无自性的。世间法都是无自性的,所以根本智无所得后得智无尽得,就是你除非成佛以外,不然是学不尽的。

小乘是自了汉你自己了自己从大乘来看你是小人你只图你自己,不顾众生,这不是大丈夫,不是大乘行人不是菩萨道所以悟了、证了根本智哪怕你成了阿罗汉道还得回心向大回转心来发愿学大乘行大乘菩萨道,你还是要发愿,还是要来度人因为你两智不圆满不是佛。你就是证悟了,你个人生死明白了,你只是根本智。你要回来度众生的话,你那个智慧一定是要有后得智,一切智智。就是从你的根本智上来结合世法上的一切东西来运用智慧。这样,就要求你具有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这种智慧,即后得智。比如你能到世间来,你会音乐、会美术、会舞蹈、会武术、会电脑等等,所谓无明吧。要会这些东西,办事业来度众生。你说你来度人,但一不会医,二不会药,如何行?如果你有医学技术这是后得智再去度人就方便善巧多了技能越多,事业越开发,越兴盛。药师佛是讲入世的,事业要开发,并不是讲小乘。

药师经跟华严经讲华严世界一样,不是穷得要命、一寒彻骨、一贫如洗,他讲华严富贵,每个人都是相好庄严,事业顺利,幸福圆满。东方是生。

第一大愿,愿大家和我一样相好庄严。第二大愿,希望我的光比日月光还大,开发众生的头脑,使他得到智慧,开发事业,所以这个愿可以叫“开晓事业愿”。

我去年到北京以后,从事佛教文化事业的工作。我接触了一些同志,有些是北京大学或是人民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本质都很好的,也很有根器,愿意学,但是要他办些事来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稀里糊涂。他不懂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他把这分成两截,学佛是学佛,做事是做事,这是错的。实际上你做这件事就是你的修行。做事没有首尾,没有计划,东西这里丢,那里丢,他是不是空了?他没有。所以根本智以后,还要有后得智。如果说根本智属于智慧方面的话,后得智则属福报这方面的我讲我们往往福报不够。我们要能做人,会做事,学佛并不是让你学一个懵懂莽汉,稀里糊涂。学佛讲智慧,智慧最后要不空成就啊。

佛法最后讲的都是圆满成就。当然,支配事业成就、成功的是空性,他跟世间的成功不同。佛教常常讲羯磨,羯磨就是做事。当然,社会复杂,人心各有同,在做事情上今天和过去也不一样。我诚心诚意,他跟我来个欺骗,那么你怎么办?碰到他跟你耍滑头,难道我们佛教就要硬着头皮当蠢子,当呆子,任他欺骗?当然我明白、晓得他欺骗我明明白白上当,那是另一回事一般来讲佛教徒应该方便善巧别人欺骗,但我智慧,晓得他的欺骗,要教化他。并不是你欺骗我,我欺骗你,我比你还厉害不是这个。但是还要引而导之,转化他,这就要方便善巧了,你的本事要比他大,就是后得智要学。老同志,年纪大了,我们不要求他学更多的了,他可以静心做做功课,念念佛。但在座的学医学药的青年人,将来你发愿,真正要弘法的时候,一定要具备方便善巧,多种技能,开晓事业,你才能应付未来的一些事情。所以过去学禅宗,祖师爷叫那些人开悟的时候就根本智来说也不是呆坐就悟了,根本智也是在事上去磨炼、开悟。过去禅宗丛林里头每天要劳作,要种田、开荒、植树担水挑柴就是在这种种动当中去参去学,然后去证悟这样你才从世法上来圆融。我们不做事情,不学会做事情这至少不是佛法圆满的意义佛法讲“圆融”二字,不废世法。这么说,大家会讲,我现在做事,我不就是在弘扬佛法吗?这里有一条,你有后得智,但不要忘记根本智,你让般若的空性支配你的后得智,这样就圆满了。如果你说你现在做事做经济事业做文化事业做医药事业不在做事吗?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你为自己还是为众生?是请药师佛加持、你发愿来做,还是为你谋生而做,这有根本不同。所以要两个智都具备、圆满,这才叫圆融。这是药师佛第二大愿。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所受用物皆得无尽。

在玄奘本子讲,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药师佛这个愿很大,就是说,我来世成佛以后,要以无量无边的智慧方便使所有众生资生的东西能够无尽,使所受用的东西充足,不使匮乏。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为了维持生命,为了生活就必须要具备一些物质条件,这个叫资生物,即滋养我们生活、生命的物质,象衣食住行、医药等等。物质生活的作用是资生,不仅要有而且要多。我们现在不是讲要发展经济吗。我们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是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矛盾。经济不发达归根到底,就是我们衣食住行,资生的物资不发达,重工业都是为这些资生物质进一步服务的。这些资生物质一缺乏就会引起社会的动乱和不安宁等等。过去管子讲,食足而后知荣辱”,老百姓穿衣、吃饭都解决了,他才能够讲礼仪缺衣、少食人们总是在水深火热当中就不会得到安宁。药师如来的本愿,不但要众生获得谋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以他无量无边的智慧方便生产多量的受用物资,利乐一切有情,凡是有需要的都能得到使大家过富足安乐的生活,绝不令众生在物质上、供应上有所乏少发生你有我无的现象

我记得第二次世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四自由,里面有一条,即不要有物资匮乏的自由。这个自由不容易啊!现在我们整个世界的石油储藏量还有多少?我们的能量资源情况怎样?如何向后代交待,这都是大问题。这里药师发愿,假如我来世成佛的话,我使所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得到不匮乏的自由,我都给以满足,使资生物都齐全丰富。这样二个大愿,概括来讲叫“无尽资生愿”,这是药师佛第三大愿。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游履菩提正路若行声闻独觉乘者亦令安住大乘法中。

这个愿,药师佛说将来我成佛以后,假使有些众生行邪道,我都令他们回到正路上来有一种有情,他们行邪道的,我帮助他走到觉悟的正路上来还有种有情他已经在正道上走了,但是他停止不前这就是声闻、独觉独觉就是缘觉,就是虽然没有听到佛法,但听到看到这因变迁的事物,能够悟出缘起性空的道理,叫缘觉,也叫独觉这在佛法是算乘缘觉乘这个缘觉乘比声闻乘还高,声闻乘是听到佛说法以后修学慢慢证得觉悟的假使有种人,他已经走到正路上来了,但是他安于缘觉声闻乘,在这个小乘道路上停止不前,我就要帮助他,“亦令安住大乘法中”,使他能够继续前进,行大乘菩萨道,在大乘法中得究竟的觉悟,这是药师佛的第四大愿。看来第一大愿是生佛平等,众生跟我一样相好庄严。第二大愿就是以我的光明照耀众生,使他智慧开发,够开晓事业。第三大愿,愿众生的资生,衣食住行等等不但不缺少,而且很丰富第二大愿能够开晓事业,第三大愿资生的东西不缺少,我们可以说是物质文明建设那么第四大愿正好是精神文明建设行邪道我把他拉回来走菩提正道在正道上停止不前老是自利而不利他,我把他推向前进,继续往大乘道路上走,这是药师佛的第四大愿。

佛教里一般讲三乘缘觉是一乘声闻是一乘菩萨是一乘比如说乘车吧缘觉是一条道路修声闻是一条道路菩萨又是一条道路。关于三乘,在《法华经》上有一句话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第四愿最后一句话,“以大乘而安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乘最后都要归于一乘。由缘觉乘到声闻乘到菩萨乘最后都归于一乘,这是《法华经》中很重要的意思。我们汉传佛教经典都是讲大乘,都是讲利他。药师的第四大愿就讲凡是学佛的人最后都要走上正道。前面我说到使大家物质不得匮乏,都能资生丰足,这一条药师的愿则是在精神上使大家都走正道,而且走前进的正道。

正知正见,这是第四大愿。第四大愿概括来讲,叫安立大道愿”或者叫立大乘愿”,即使众生都走上大道或使众生都走上大乘。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善防三业,无有毁犯堕恶趣者;设有毁犯,闻我名已,专念受持,至心发露还得清净,乃至菩提。

第五愿,可以叫做行清净愿”。药师佛讲,我来世成佛的时候,无量无边的有情在我法中修行梵行,即修清净的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都使他不违犯戒律。就是说只要能够听我药师佛的名字或者听到我药师经的经典,我都令他圆满得不缺戒什么叫做不缺戒?不是持一分戒持二分戒,能够圆满地持戒才叫不缺戒,意思就是我使众生都能圆满持戒药师佛的这个愿力很大,就是说将来我成佛以后能够听到我的经,能够听到我的法,按照我的经法修梵行我都使他能够圆满持戒得不缺戒“善防三业无有毁犯”就是住三聚净戒假使有犯了戒的,听到我的名字,他能够“专念受持”,他还能够回到清净。“至心发露”是说他犯了戒以后,能够把所犯的戒至心诚意地发露出来,那就“还得清净”,他的戒律还得清净“乃至菩提”,他能够觉悟

这个愿力很大已经上了觉悟、正路的,他们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持戒。学佛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就是持戒,第二步就是修禅定,第步就是证得智慧持戒这是任何学佛的人都须有的。七众中不管你是哪一众,都要守戒。出家人有男女,在家人也有男女;出家人女的有沙弥尼男的有沙弥;出家人有五众,在家人有二众,七众各有各的戒律在家的戒一般是五戒、十戒;出家人沙弥是沙弥戒;沙弥尼,是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有具足戒戒是我们走在学佛大路上的第一步一定要持戒我前面讲了,“以愿为戒这是别戒,对每个萨修行来说这是关重要的,但是还有通戒,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戒。比如在家学佛的人起码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是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以后,就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是十戒。按照佛制的规定,在家人不得讲出家人的戒,也不能看出家人的戒律,之所以这样规定是要求在家人在没出家的时候,不许诽谤这个戒

不管在家、出家也好,只要入了佛门,皈依了,受过戒了,他就要守戒,守戒就是梵行戒律很重要,前天讲了释迦牟尼涅的时候,阿难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释迦牟尼涅之后,我们这些人以什么为师傅呢?释迦牟尼佛告诉他: 戒为师”,以戒律为师父。

受戒和不受戒不一样。受了戒以后,你的身体可以起一个变化,你会得到戒体,在戒体的基础上能够按照戒法去修持。戒法就是戒律的条文,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就是戒法。按照戒法修行叫做戒行。按照戒行修行之后,就得到戒相。什么叫得戒体呢?就是你受戒的时候比如受五戒时在一个坛场里头戒和尚和帮助传戒的和尚来执行任务的羯磨师教授师站在两旁,还有迎接你的大众立在旁边,受戒之前,教授师把戒律条文、戒法讲清楚,使你知道在受戒的时候,戒和尚就问:“尽形寿,不杀生,汝能持否?”就是在你一生当中,直到你的寿命完了,尽你的形寿命都不要杀生,你能够遵守奉持这条戒吗?你能不能这样做? 受戒的人在下面答:“能持。”他一问,你一答,你答“能持”, 好,你就得了戒体了。只要你是真正诚心受戒,戒和尚本身又有修行的,他传戒给你你就得了戒体,得了五戒的戒体。

戒体是什么?戒体就是一种物质力量。这种物质力量在佛教中叫无表色,色就是物质,但是这种物质没有形象、没有颜色,你看不出来的,但确确实实存在,不是空的,这叫无表色。戒体的无表色,就是你身体里头有了一种物质力量,它会在你身体当中起作用。怎么会起作用?你不是不杀生、不偷盗吗,戒和尚问你“能持否”,你答“能持”的时候,就是你的功德力,戒和尚就是乘佛如来加持力,他一问,你一答,两相呼应,就是法界力,普供养而住,就在你身体里产生一种无表色,就住在你身体里了。你不是不偷盗吗?当你到公共图书馆,看到一本好书,又没钱买,就拿回去,当你盗窃这本书时候,当你起占为己有心念的时候,这个戒体,这种物质力量 就警告你的神经中枢,就启发你:你受过戒的,不要偷盗!戒体有警觉、警醒作用。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物质力量回过来变成精神力量,这是不虚的。

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比如入党宣誓。许多党员在一起于众目睽睽之下举起左手对着党旗庄严宣誓某某志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组织,而且永不叛党。他就在庄严宣誓的时候,同样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不是戒体,但同样使他在战场上、刑场上, 在各种场合起作用。比如说在刑场上他就记得他是共产党员,曾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因此再苦的刑罚都顶得住;在战场上能够激励他冲锋陷阵。这个力与佛教戒体的作用是一样的。如果受菩萨戒就更不同了,因为五戒还是小乘戒而大乘戒是为人的那么他得的戒体就更为庄严因为小乘戒的戒体尽形寿你一辈子完了戒体也就完了而大乘的菩萨戒不同他一旦得了成体即使这辈子完了下一辈子还跟着来永不断竭药师佛发愿将来要众生走上正道,如果他受戒了,我让他持这个戒圆满地持这个戒比如受了五戒,他便能圆满地持五戒,而不是只持一条或持二条。不杀生、不偷盗,他只做了两条,另外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他不能做到,叫缺戒。五条都能圆满做到,才不缺戒。药师佛讲我要帮助这些众生不缺戒,受小乘戒、五戒不缺戒,受比丘二百五十戒不缺戒,受菩萨戒四十八戒不缺戒。如果犯了戒、缺了戒怎么办呢?只要听到我的名号专心一致地来受持我的药师经法,至心发露还得清净这一点很要紧,至心发露,不是说反正我有药师法了,我犯了戒也不要紧,只要我念药师佛名,药师佛会帮助我,我就又回到戒了,哪有这么便宜啊!药师佛发愿不是这样的。

药师佛发愿是这样的,如果你因为业力或其他什么原因犯了戒,那么只要你不是故意违反,你就念我名号,专念受持药师经。最主要的是“至心发露”,你以诚恳的,至诚的心思发露,把你犯戒的错误事实向佛坦白交待,说清楚,那么“还得清净”,可以把你的戒恢复过来

为什么说佛教的戒律精神是积极的呢戒有两方面,方面叫止持,一方面叫作持。止持就是叫你不要做什么,作持就是叫你要做什么。我们持戒不光是消极地止持,而且有积极的作持。比如,不杀生是止持,但是积极的作持是你不但不伤害生命,而且还要对生命有利,不但不杀生,而且要放生,使生命能够自由,这才是积极的。不偷盗,不义之财不取,是止持,是消极的,极的是什么呢?是你不但不要人家的、不拿人家的,而且要给人家,要布施不妄语,不讲假语,这是止持,消极的,积极的是你还要不绮语,不说漂亮话;不恶语,不要恶语伤人;不二舌,不要挑拔离间就是说我不但不讲妄语,不讲假话,而且能够语言美,使人家听了欢喜,使人能够得益。这个才是积极的。戒不光是消极的止持,而且应该积极作持。佛教戒律的一个总精神,特别是大乘的戒,都是从菩提心出发,就是从求觉悟的心、证得觉悟的心出发,这是戒的根本。发愿从菩提心发愿,受戒也从菩提心受戒。如果你的菩提心在的话,你的愿就在,你的戒就在。菩提心不能丢、不能丧失、不能退转,这个菩提心是最重要的。

什么叫菩提心?从根本上说,心即菩提,菩提即心。浅显地说,菩提心就是求觉悟的心。菩提心最重要的是无我只有众生没有自己所以佛教戒律的精神都是教人无我的佛教的种种法门也都是教人无我的。

佛教很重要的一个法门,在很多法当中都要你做的,叫忏悔,就是你犯了戒,等于你犯错误,你要检讨总结一下把他转化干净。因为犯了戒就不清净了,经过忏悔,还得清净,还能把他恢复过来。怎么能够还得清净呢?忏,有从道理上忏叫理忏;有从事情上忏,叫事忏。就是说,从空性来观察、分析这件事情的原因,叫理忏;做一些法事,根据一个实践活动行忏悔,叫事忏。

犯了错误怎么能够无我呢?这里最好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四个字,“至心发露”,向他说罪,向他人说你自己的罪过寺里每逢半个月,初一,十五,就是黑月,白月,举行布萨。布萨,是出家人受了戒以后,每半个月大家聚在一起把戒温习下,看看哪条我没有做到犯了戒自己说出来这叫“至心发露”。我们讲无我,假使你犯了戒,犯了一个错误你抓住它不肯放你能够无我吗?如果自己犯了错误,犯了戒生怕人家知道,方百计来掩饰它、遮盖它,就不是至心发露。你在菩萨面前能够把你犯的错误诚心说出来就还得清净,这是很好的方法。包括天主教,不是也讲忏悔吗?你犯了什么你跟神父说,神父就给你祷告。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教也都有忏悔这一条,他们都要人破我,但破我的程度和要求不同,究竟意识程度不同。佛教比较彻底比较究竟。所以这个愿实际上是药师佛对所有众生的修行持戒进行保护:你持戒,我加持你,使你不缺戒;你犯错误违了戒,只要你至心忏悔,我能够帮助你清净。这就是第五愿,叫“戒行清净愿”。


上一篇: 出版说明
下一篇: 第二辑 (五)
微信扫一扫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