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佛前供果的涵义你真的懂了吗
上印下文法师开示
我有一位皈依多年的学生。在外人眼中,她信佛信得极为虔诚。寺院举行大小佛事,她必定到场护持,忙前忙后,不辞辛劳。而且,她用了许多财力做供养,几乎每次进道场礼佛,都会带上时令瓜果。
可是,最近她与我闲谈时,流露出了一丝迷茫。原来,她参加驾照考试,众多考生中只有她不合格。她抱怨道:“我这么样地修行、供养,为何偏偏是我呢?”
我半开玩笑地问:“佛门四弘誓愿,其中有法门无量誓愿学,驾驶车辆的‘法门’,你学过吗?”
实际上,佛前供养水果,细究起来,为六度波罗蜜中的布施。经云,佛乃出世间的无上福田,若众生能以瓜果供养佛,功德巍巍,不可思议。然而,“果”又象征结果,开好花,才能结好果,人做事也是如此,必须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譬如考试,一次不合格,下次还有机会,但若因此动摇道心,进进退退,那么不论学佛,还是考试,都难有成就。所以,佛前供水果时,若能牢记“因果”两个字,功德将更为究竟、圆满。
一、 欲得何种果,先种何种因。
诸佛出现于世,乃其佛性本具大悲使然,并不求任何回报。尽管“供养”一词,在佛经中俯拾皆是,但依教奉行,才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譬如,佛经中就讲,“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所谓“坚正不却”,即深信因果,心无退转。学佛人应当有这样的正见,佛法并非“魔法”,不可能今天供养许多水果,明天就万事大吉了。假如有类似的观念,实际属于颠倒妄想,把民间“迷信”转移到了佛法当中,并不是正信佛法。
从佛理的角度来讲,水果表法性德,它并不是给佛菩萨享用的,也不是为了求得“保佑”的礼品。佛前的水果,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要想起如是栽种,如是收获,欲得何种果,先种何种因。
二、 从现有的果,推知前因。
佛门中讲因果,所谓因果通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长则三大阿僧祇劫,短则在刹那间。然而,因果不是宿命论,在明了因果之理的基础上,从现有的果,推知前因,则是我们学佛的用意所在。为何这样讲呢?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凡夫众生,只在遇到不如意时,抱怨世事不公,却不知欲不受苦果,必先断恶因。同样的道理,若想得善果,则应先种善因。
古德云,发现错误即开悟,改正错误就是修行。我们学因果,断恶因,修善法,则有善果福报。否则的话,造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善恶不分,利害互见,就会有不如意之事现前受报。
六祖慧能有言:“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身为凡夫,我们智慧不足时,供养诸佛时易著功德相,心被外境所转。然而,供养佛也是极为殊胜的因缘,供养水果,牢记“因果”二字,功德将更为圆满。因为,菩提种子一旦种下,明心开悟也许就是未来一瞬间的事。
回向文:
药师如来,大愿不虚。
东方宝境,庄严国土。
诸佛护持,菩提道路。
清净至诚,感应如如。
消灾延寿,我佛守护。
琉璃之光,遍满环宇。
内外明彻,出离众苦。
身心安乐,众病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