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正在使用IE8以下内核的浏览器,不能实现完美体验,请更换或升级浏览器访问!

谷歌浏览器推荐下载地址:https://www.google.cn/chrome/ QQ浏览器,360浏览器请切换极速模式!
字体颜色设置: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14. 药师法门如何去修行(一)

上印下文法师开示


      很多人对于修行有这么一种理解,认为修行就是修心,无需特定的模式,不需要刻意去得到明师传承,也不一定就必须打坐、持咒、诵经、调息、吃素,生命存在本身就是在修行。不需要神通,也不要什么功夫。把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把生活的事做好就行了,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这话是一点都没错。可关键是这话由谁来说。就好像对于一个拳术高手来说,他砍柴、担水、炒菜,甚至是他行走坐卧,无一不是在练功。他已经可以完全把功夫融入到生活中去了。

禅宗大德也说:修行就是吃饭睡觉,就是饿了吃饭困来眠。看,修行在他们眼里,是多简单的事啊!于是很多普通修行爱好者就误以为这就是修行了,一个个有样学样,喜滋滋的说自己这是把生活当成了修行,认为只要好好生活就已经是在修行了,不需要再按特定的方式去训练自己了。

如果我对他们这种行为稍微有些质疑,他们还会说:修行法门千千万,何必用你的标准来要求我们?你有你的方法,你愿意去打坐持咒诵经那是你的法门。我在生活中修行这就是我的法门。

也有人说:我把生活当修行,生活中的起心动念里,观心觉照,看自己的心念,清自己的心魔,断自己的习气,这和你所谓打坐持咒去修行有什么分别?听到这种说法,我常常是啼笑皆非。我想说,不管你修的是什么法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打基础。

道家就说“百日筑基”,当然,这个百日并非真的指一百天, 而只是一个概数罢了。这个基础就是通过一些有形有相的方法来强制自己摄心。刚入药师法门,必须要用一些有为之方法,如站桩,打坐,调息,持咒等等,去强制摄心不动。这个过程,就是筑基。

很多人觉得自己在生活里面修行了很多年,经书也读了不少,学佛的道理也听了不少,和别人讲起来还口若悬河头头是道, 其实自己心里很虚,因为感觉自己还是老样子,习气还是原来的习气,散乱还是依旧散乱。他们也疑惑不解,到底怎样才是修行, 到底怎样修行才有进步。他们来问我,我就说:因为你们缺少了筑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形有相的,带有一种强迫性、方向性和目的性的。

现在很多学佛的朋友最喜欢说“随缘”或是“顺其自然”之类的话。这其实是缺乏正见。我们的习染,累世也不知道积累了多少,最开始必须在师父的教导下,用一些强制性的有为的方法去慢慢剔除,如果一开始就想着要顺其自然,那是永远也无法改变自己。

顺其自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做到的,所以这四个字,不是一开始对初学者而言的,而是修行到了一定境界而言的。孔子说的“随心所欲而又不逾矩”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那也是要等到七十岁才可能出现,没有前面的岁月作为经历做铺垫,我们是一辈子都不会领悟到这个境界的。可初学者往往抱着这四个字作为偷懒的理由,还振振有词,这不得不令人觉得好笑。基础都没有,有什么资格去顺其自然?那顺的可就不是自然,而是随大流放任自己了。

既然是打基础,那就必须有几个条件:首先必须要有明师,得其传承,明师对于我们修行的筑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传授、指点、保护、纠偏等等。其作用之大,实在是不可小觑。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寻师访道,而不是自己在家里瞎捣鼓。现在很多人都把修行看得简单了,内心轻慢,而且疑虑重重, 我执很重,脑子里没有尊师重道的概念。他们认为修行无需拜师,说那是心外求法。他们愿意去给木雕泥塑的菩萨磕头,也不肯给修行的前辈鞠躬。因为老前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要让人家看着自己磕头,会觉得不好意思,一时间我执,我慢就冒出来了:大家都是人,凭什么要我来给你磕头?现在的人啊,没有尊师、礼师的想法,自然也就没有供养的概念。还有很多自诩为修佛之人, 吃饭的时候不愿供佛,平时也不礼佛,就是每天看看佛经自学。还振振有词的说自己的佛在心里,无需搞这些外在形式了。

每天看看经书,就把自己当菩萨了吗?你到了那种“无需” 的地步了吗?对很多人来说,不是“无需”,而是“急需”、“极需”。先通过这些有形有相的有为的方法,比如吃饭的时候先供佛,看见佛像就磕头等,来一步步训练自己去尊重佛菩萨,慢慢培养自己对佛的信心和诚心。没有这种长时间的刻意训练,你就大言不惭的说佛在自己心里了,那不过是一句妄语罢了。

《西游记》里面,唐僧去西天取经路上,逢庙必拜,逢塔必扫,以此来供养,他也没有说什么佛在心里,无需这些形式的话。所以现在很多人啊,一个个都是狂妄自大还不自知。必须要先拜得明师,在明师的严格要求下,通过一些有为的方法,如打坐, 诵经,持咒等等把习气都磨光,把全身的刺拔掉,这样才能在其他地方也能适应。

真正修行的人,如果没有师父的严格教导就不会有所成就。一个人在世俗中懒散惯了,世俗的事业也做不好,是一个庸人。一个人如果在修行路上也是懒散,把修行当成休息,那修行永远没有成功的一日。现在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庸人说自己要修行,其实是世俗里面不愿努力,混得不如意,就想来修行,修行也不愿意花力气,也是同样混日子而已。

这种人我见得不少,他们学佛,可能有一些口才,就被派到外面做讲师,和普通信众讲佛法,头头是道,受人尊崇。但他自己根本毫无修行的紧迫性。你和这种人说学道要先寻访明师,他压根就懒得听。理由还一大堆,说什么现在明师难寻了,邪师伪师横行了,万一上当了怎么办啊等等。又或者说无需拜师,每个人身上都有佛性啊,自己在生活当中也可以修行啊。如果只是泛泛爱好,自己买本书在家里看看就行了。其次,拜得明师后,在其严格教导下,我们以特定的方式,特定的地点,专心练功修持, 比如我们每天固定时间去做功课,去炼气、持咒修法等等。

为什么要从这些方法去下手呢?因为不能要求大家一开始就从最虚无缥缈的地方开始,让大家不知如何下手。如果一开始就要人家去生活里面修行。去参悟。人家怎么可能做得到?所以要从一个有形有相的地方来下手打基础。这个道理很简单,举例来说,我们学习游泳,多数人是在很小的四方游泳池或是小池塘边上,让教练教几个固定的动作,每天就这样反复练习,但我们的目的,是去无边无际的大海里面去畅游,去体验大海的波涛如潮,去迎风搏狼。

我们虽不执著于有形有相的训练方式,但这却是一个重要基础,我们不能将其与无形无相完全对立起来。这个基础过程很枯坐漫长,也很艰苦。我们必须通过这种特定的修持方式,先初步打磨自己,稳固自己的身心,而这个过程中,都离不开师父的看护和指导。我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心无旁骛的修持,大概过了几年,或是十几年,师父觉得初步打磨得差不多了。筑基有成了,就会让弟子去红尘当中去接受进一步的考验和打磨。

因为一个修炼者,除了每天练功外,还得修炼心态、智慧、慈悲,借以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就必须去红尘当中,在人群中去修行,去体验生活,把自己在平时所做的功课,去一点一滴的融入到生活当中来。在红尘中,和各种人接触,任劳任怨,提升自己的心性,消除自己种种习气。这就不是山林能修炼好的。但是没有在山林中这个长时间的严格筑基,直接就去红尘当中,那只会让人变得更散漫。有了良好的筑基做底子,才能保证自己到了红尘里,也不会轻易迷失,知道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修炼。

就好像我刚举例的拳术大师,他即使下了山,也能做到在生活里面行走坐卧皆是用功,可以想象,他在少年时必然也是和常人一样在师父的调教下每天站桩、打拳,用尽种种方法来训练自己。而那位禅宗大德,也不知道暗中用了多少功,吃了多少苦, 才能做到把生活也当成修行,做到修行的最高境界——饥来吃饭困来眠。

当时有人不解,问他:“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有什么难的?人人都会。”事实上,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几个人能做得到?这位大德说:“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睡觉时不肯安睡,百种思索,千般计较。”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去问问那些自称自己在生活中修行的朋友们,你们能做到吗?你们能保证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倒头就安然入睡吗?为什么你们做不到呢?很简单,谁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的,如果少了前面两个步骤:拜师和筑基。那换到谁的身上,都很难做到。

能在生活中观心觉照,看自己的心念,清自己的心魔,断自己的习气,是不错,但那也需要很扎实的功底才能做到,可能要训练很多年才能做到,而不是自己说自己可以做到,那就可以做到。事实上,我们在筑基的训练中,在日常功课中去打坐,持咒等等,不也是在训练自己观心觉照吗?如果平时的功课都做不到,又怎么敢说自己到生活里面就一定可以做到?

由此可知,能在生活中修行悟道的人,本身一定有相当的修为了,他们曾经在修行上吃过大苦,勤奋用功,已经把基础打牢。所以,同样在生活中,他能把平时的修行落实到生活里面来,而大众却做不到。大众没有明师指点,没有进行长期的对身心特殊修炼,平时脑子里杂念纷纭,而自己却意识不到,平时起心动念, 皆为妄想,都是执着之心,都是分别之念,心里没有一个主人公。对于修行之人来说,静则为元神,动则为真意,静的时候能进入先天状态,有所行动的时候就是元神之妙用,就是真意,虽然也会起心动念,但却不会执着和分别。可大众呢?静的时候就是一片昏沉,散乱,动起来也是胡思乱想,行为颠倒。所以,在生活中修行,前提条件是已经筑基好了,方可“炼铅于尘世”。这个次序是不能错的。

此时,师父才会指示弟子后面要把平时的功夫融入到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去,就如禅宗讲的“打成一片”。要弟子们不仅仅在自己练功的时候,而且在整个生活里面,都能保持这种修行的状态。就好像那位那位拳术大师,人家能做到劈柴也是在用功, 能劈得那么潇洒如意而又那么整齐。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他在少年时期,不知道挥刀千万次,流了多少血汗。又有如那位禅师, 他能达到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境界,说明他已经可以做到无念无想,自然而然,那么平时打坐用功的时候,他必然可以察知自己在打坐时候的每一个念头,通过慢慢的刻苦训练,他才能有这样的定力去摄心不乱。

你换一个普通人去打坐,满脑子杂念纷纷,自己跟着杂念跑得老远了还不知道。连打坐都定不住自己心,又怎么好意思说自己要去生活中修行?这说出去岂非是笑话?至于有些人一副淡然的模样说自己的修行在生活中,不想追求功夫和神通,似乎自己已然悟道。这话说出来,足以让一些信徒连连点头,崇拜万分, 觉得对方的境界真高,只是我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幼稚可笑。

难道前面的苦修,天天用功来打基础,就是为了追求神通? 祖师说: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这话也没错,关键的问题还是看谁来说,是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去说的。对于已经悟道,证道的祖师,当然可以有资格这样说。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我认为是没有资格说这种话的。就好像现在有些人自己没有任何本事,学了一肚子佛道的理论又不求甚解,还眼光特高, 动辄瞧不起神通,说还不究竟,看见别人静坐几天就说人家这是枯坐,堕入顽空。笑话!你来静坐几天不动试试看?别说枯坐, 你连盘腿一个小时都做不到,有什么资格说人家?说白了,这根本就不是你追求不追求的事,而是你即使想百般求索也未必能得到的事。

回向:

祈愿药师法,大德广弘宣,

现前及当来,遍扬十方界, 

法缘转增盛,如日耀中天,

一切众生闻,佛愿广加被, 

业障悉消灭,福慧皆圆满,

往生佛净土,速得正等觉。

微信扫一扫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