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药师经和文殊菩萨的因缘?
上印下文法师开示
《药师经》是文殊菩萨启问的。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是大智慧的象征。这部经由文殊菩萨请问,自然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代表了药师法门的高贵。那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问这部经呢,“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就是要让我们业障消除,利乐我们。这句话比较关键,所以说,药师经也是一部消除业障的经书啊。所以后来佛陀在解释经文时,才说一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亦名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亦名拔一切业障。所以,药师经是能拔出一切业障的。其他经都没有说拔一切业障,但是药师经又名拔一切业障。
这也是《药师经》的殊胜之处。在书中,佛陀多次喊曼殊师利,就是佛陀一次又一次重点的点醒文殊菩萨,当然,文殊菩萨智慧广大如虚空,自然不用佛陀点醒,佛陀点醒的就是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众生,要好好的记得药师佛的愿力和殊胜的利益。佛陀跟文殊菩萨讲了我们众生种种疾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不识善恶,唯怀贪吝,不知布施,及布施果报等等各种病苦后。以及听闻药师佛,修药师法门后的功德利益比较后,文殊菩萨就再次跟佛陀说:“世尊我当誓于像法转时。以种种方便。令诸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
我们现在能听闻到药师佛的名号,是文殊菩萨的功德。为什么,因为文殊菩萨这里答应世尊,要以种种方便,令我们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甚至在睡梦中,都能让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得闻于耳。这部经是文殊菩萨非常推崇的,以文殊菩萨的智慧来推崇的经文,不多。《药师经》是其中一部。
文殊菩萨除了开示外,还教我们众生如何供养药师佛,“此经受持读诵。或复为他演说开示。若自书若教人书。恭敬尊重以种种花香涂香末香烧香花鬘璎珞幡盖伎乐而为供养。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扫洒净处敷设高座而用安处。尔时四大天王与其眷属及余无量百千天众。皆诣其所供养守护。”
所以说,如何受持《药师经》,要读诵,要演说,要开示, 要书写,然后把药师经来用种种香供养,用璎珞供养,用幡盖供养,用音乐供养,用五色彩供养,要放在高处安放。这样的话, 四大天王和眷属就回来供养守护。这就是文殊菩萨告诉我们的供养法门。供养后,得到的果报,就是无复横死,也不会被恶鬼神夺其精气,就算夺了,还会还回,让我们身心安乐。
文殊菩萨这句话很关键,要身心安乐,就要保存精气,精气不被恶鬼神夺走。动物植物都是由精气神构成,人也是一样的,精一般藏在肾里面,是人的精元。我们讲一个人有没有精神,或者有气无力。可见精气对我们很关键。而有些啖精气鬼神除了吃人的精气外,主要吃草木的精气。他们是以精气为食的。那我们的精气如何被食呢。比如邪淫重的人呢,精神守不住,定不住,就容易被啖精气鬼神所食。
而啖精气鬼神能食我们精气,主要因为身上的磁场不光明,邪淫的人,嗔恨心重的,贪心重的人心神散乱,磁场昏暗,这时就容易感召到啖精气鬼神,因为磁场接近,如果我们光明磊落,磁场一片光明,但啖鬼神自然无法接近。当然,这也要靠药师佛的加持力。如果我们凡夫无法控制自己念头,就要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加持力,多念药师佛,让我们身上形成良好的磁场,光明琉璃的光芒。这样自然精气神能守住。守住了,内心就安了。
近几年来,灾难愈来愈多,众生生活愈来愈苦,往后还会继续严重。有人问我,「药师佛大慈大悲,如何来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这些话说得没错,但正确的意思往往被曲解。诸佛菩萨慈悲救度,不是说众生缺少食物、衣服,佛就送粮食、送衣服。佛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让众生明了灾难的起因,然后将其原因消除,灾难的果报就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救度一切众生。要想得到幸福美满、自在快乐,这些是果报,果必有因,佛菩萨教我们修因,修善因一定得善果,这才是正确之理、真实救度。
世尊的慈悲,表现在他一生的生活之中。佛是福慧二足尊,也就是智慧、福报都圆满,既然福报圆满,为何不示现享福?《无量寿经》讲,这个世间福报最大的是大梵天王,但大梵天王的福报,还比不上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之人。我们这才明了,佛的福报确实是世出世间无人能相比。释迦牟尼佛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就是大慈大悲的落实。毕竟世间富贵人少,贫贱人多,若佛示现富贵的身分,贫贱人看到佛只有仰慕,而不敢亲近。佛示现贫贱到极处,贫贱之人看到佛跟自己一样,会感到非常亲切,所以心就平了。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我们要能体会。
学佛人若是高高在上,住处像皇宫一般,出门坐名牌轿车,这些苦难人看到做何感想?尤其出家人的财富、享受是十方供养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也没有这样享受。佛一生不求人,每天托钵也只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今天就饿一天;托了第一家能吃得饱,就不托第二家。这种示现是教导我们要知足常乐,世间人的病根就是不知足,所以才招致无量无边的祸害。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无论是何种身分,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要学习佛的精神、佛的理念、佛的慈悲,而且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自己生活要朴实、要知足,有多余的要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是佛菩萨与世间人理念不同之处;佛菩萨是有福大家享,凡夫是有福自己享,不愿与人分享。佛不仅以言语教导众生,他自己是说到做到。他真看破,看破就是世出世间一切理事因果都通达明了;他真放下,于世出世法丝毫不牵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连边都不沾。现在有许多同修觉得自己业障深重,灾难很多,问如何消业障、化解灾难,实在讲释迦牟尼佛一生示现的就是。我们要是学会了,利益无量无边,不但眼前灾难可以消除,无始劫来的业习也能断除。
由此可知,我们学佛实在是粗心大意。佛法没有秘密,非常明显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看不出来,也觉察不到,这是我们业障深重。我们虽然读经、听经,还是不懂经义,不能将这些教诲落实在现实生活当中,所以得不到真正利益。我们不能怪佛菩萨不慈悲,不能怪佛菩萨没有帮助我们,佛菩萨是真帮助,而是我们没有理会,反而让因缘当面错过,这个过失在自己。所以,自己要反省、要忏悔,要从反省忏悔中去学习。
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是消业障。克服的方法很多,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克服烦恼的门径,消除业障的门径,无量无边。在无量法门中,世尊告诉我们,念佛法门是最方便、最简单、最容易、最有效果的。而念佛的理论一定要懂得,对于念佛就不会怀疑,佛号就能产生效果、力量;力量就是能消业障,能断烦恼。念佛能否消业障,断烦恼,关键就在如不如法,会不会念。会念的人如理如法,效果就非常殊胜。
所以,不但要懂得经义,还要「深解义趣」,因为对于经教解得愈深、愈彻底,信心就愈坚定,信心能转境界。《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真的清净,就能转十法界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实相。能将十法界转变成一真法界,就是「境随心转」。所以,佛救度一切众生,就是教导他自己转境界,因为境界是自己造成的,只有自己能解决,任何人都帮不上忙, 诸佛菩萨也帮不上忙。《楞严经》上,阿难尊者遭了难,佛也不能帮助他,佛只能将遭难的前因后果讲明,然后告诉他如何化解灾难,化解还是在自己。自己通达明了,把心行转变过来,灾难就消除,境界就转变。
起一念恶心,善境界就变成恶境界;起一念善心,恶境界就变成善境界,最明显的是十法界。一念平等心,佛法界现前;一念六度心,菩萨法界现前;一念贪瞋、十恶心,生活的环境就是五浊恶世;一念清净心,就是清泰安稳,就是极乐世界。佛常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因为相是虚妄的,所以念头才能转境界,而且这种虚妄如「梦幻泡影」。所以,佛说:「种种心生,种种法生;种种法生,种种心生」,这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真正能透彻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我们的心怎么想,世界环境就怎么变;大环境会变,小环境也会变; 我们的容貌会变,体质会变,生活环境统统会变,这就是「境随心转」。所以,境界没有不能转变的,不能转变是对理论不透彻,方法不清楚,再加上没有耐心,这就收不到效果。若如理如法, 岂有转变不了之理?
佛法之殊胜、微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法相比的。我们这一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对于甚深的义理、义趣稍微明白,真正是希有难逢,所以一定要认真努力来修学。修学就是实践,做出样子给一切众生看,这是真正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样子是招牌,招牌好,令人看了生欢喜心。佛的相好无人能比,所以佛说法众生肯相信。只要依佛的教诲修学,都能得如佛一样的自在、圆满, 这就是现身说法。
回向:
愿以此功德,供养药师佛,
上报四重恩,下济六道苦。
法界诸众生,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琉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