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修学药师法门一定要从这方面入手(上)
上印下文法师开示
中国自汉唐以后,历代在宗教方面、在哲学方面,大家常使用一个名词——修行。尤其现代学佛的人特别多,大家都讲究修行。什么是修行?并不是打坐、做工夫就等于修行;这和“修行” 的真正意义还有很远的距离。
真正的修行,包括修正心理行为,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修正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等,也就是心理思想上、生理变化上、言语行为上毛病的修正。所以在佛学上名之为“转识成智”,就是修行的道理。
一般人的打坐,不过是修行的一个入门方法与练习,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克念”。把念头克服了以后,在打坐当中转化;然后扩而充之,才能转化自己的各种心理行为。
假如没有转化心理行为的功力与智慧,则所有一切修行都是白说空话,也就是如贯休和尚的诗——“修心未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无心的境界,并不是像一根没有知觉的木头,而是一切清净无为的境界,如果不修到这种境界,那么“万种千般逐水流”,都是空的,没有用。这里提出来希望大家注意。
我们有没有仔细想想,究竟学佛修行是为了什么?都在高谈阔论,不切实际。真正的修行,最后就是一个路子:行愿。什么叫行愿?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
我们做功夫、打坐为什么不能进步呢?大家一定以为是方法不对,拼命找明师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骗。功夫为什么不能进步?为什么不能得定?是因为心行没有转。心理行为一点都没有改变的话,功夫是不会进步的,见地也不会圆满。这在中国文化上,不论是儒家、道家,说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个论调。
佛家要求我们起心动念,内在的思想行为要转变。但据我所知,一个个的心行都没有丝毫动摇,太可怕了。为什么不能证果? 是自己心理的结没有打开,八十八结使的结,根深蒂固。
大家要特别注意八十八结使,唯识百法明门论的五十一种心所,什么是根本烦恼?什么是随烦恼?随眠烦恼?这“随眠”二字译得非常好,它缠着你,跟着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状态中,自己也检查不出来,被它迷糊住了。其实,这也是自己的魔障。一层一层检查,八十八结使能去几层,你禅定的功夫绝对就到了那里。
若按照普通讲法,念住就是初禅,这个只是普通说法。至于真正的初果位,就不是这样了。所以,你即使得了初禅,却不一定证得初果。因为果的标准就是根据八十八结使,也就是你那个下意识的罪恶烦恼的根,贪瞋痴慢疑去掉了几层,就是果位的考验。
我们不能不通教理,不要以为光是打打坐,抱一个话头就行了,没有用的。所以别人问禅,我就说:我有“馋”,你那里有好吃的我就来。哪有那么简单?不容易的。你就是做到念住,还要看你是住在什么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没有用的。气质没有转,心行没有转,没有用的。
其次,就算做到气住,呼吸停止了,充其量是二禅,并不一定就是二果。单单气住,并不能证果位。气住可以用意志控制做到,与道不相干。而且气住了以后,只要一逗他,他发起脾气来比谁都大。所以修行不是如此,不要搞错了。你认为气住了,自己有功夫、有道了,那个道卖几毛钱一斤啊?没有用的。主要关键在心理行为。
二禅气住后,同时要查查八十八结使,心理的罪恶烦恼去掉了多少?身口意三业去掉了多少?所以有许多人都讲功夫,讲了半天,身口意三业一点都转不了,自己不要自欺了。
脉停,印度很多瑜伽士都能做到,埋在土里不会死,这都是能够练出来的。这只是说明我们的生理功能,能够用心训练成各种状况,这个是唯心所造,做得到的。至于说,这是不是道果呢? 不是的。
至于三果、四果,每个道果,都可以在八十八结使表查到。自己每天要随时检查自己,看看心理行为中,烦恼罪恶的状态解除了多少,检查今天善行做了多少,所以古代儒家有功过格,用红黑豆来标记,以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
讲义上,八十八结使与三界的关系,明白地摆在面前。能解开了多少个结,你就得了那个果位,这些考验都摆在眼前。别以为腿能盘一个钟头就能升上什么天;一个半钟头又能升上什么天,没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为,不是修腿。
学佛的人有一个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首先,因为学佛, 先看空这个人世间,所以先求出离,跳出来不管。因为跳出来不管,慈悲就做不到。我们口口声声谈慈悲,自己检查心理看看, 慈悲做到多少啊?这是个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第二,贪瞋痴慢疑,我们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个例子,我们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气越大为什么?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来吵你,你还不气啊?这种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还有功夫做得好的人,静的境界尽管好,下坐以后,所有的行为同静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论讲得也很对,做出来的完全相反。所以佛家要我们先从戒着手,小乘的戒还只是消极的,只防止自己行为的错误,这是小乘戒的基本原则。大乘菩萨要积极培植善根,这样才是大乘菩萨戒的基本。但是我们连消极的也没有做到,积极的更谈不到。
尤其是有点功夫的人,只要学佛打坐三天,然后“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起来了,别人的功夫都不行。专拿一个圣人的尺码, 去量人家,而且这个尺码还是自己定的,眼光说有多短就有多短。人们在它的尺码下,当然都不是圣人,可是他却从来没有量量自己有多长、多大,决不反照自己,这是最要命的。这个心行怎么办呢?所以为什么不能证果?为什么不能得定?就是这个心行, 贪瞋痴慢疑一点都没有转化,非常可怕,反省起来非常严重。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今天暂且讲到这里,明天继续讲解。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东方妙宝国,亲觐药师琉璃尊,
菩萨药叉为伴侣,微妙上愿悉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