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修学药师法门,首先学做人
上印下文法师开示
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死。但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流离颠沛,百般劳苦,迫于生老病死的命运,大多身心充满诸病。为了帮助人们摆脱病苦,印度古代佛学修持大成就者们,创立了药师法门。
药师法门认为:人的生理上有三种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种病:贪、嗔、痴。佛法拔除众苦有两类药物:以物药治身病,以法药治心病。药师法即法药之属。
《药师经》是药师法的说明,药师法是药师定的作用,药师定的本质是人体的色、息、心,也就是精、气、神,也就是饮食、睡眠、呼吸,也就是藏传密教的脉、气、明点。药师法是教人在现实中怎么生活,怎么做人的大法。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求, 人身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身,要用这个道理去修行,认识人身。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人间的本师,药师佛是人道的本尊。有天道有人道,修密教是修什么?东密讲:“修密教是修天道也。”深一层讲,修密教是修人道也。当然修人道离不开修天道,同样修天道也离不开修人道。天人不相应,天道修不成,人道也修不成。更深层地讲,我们在人世间,要把现实娑婆世界转为人间净土, 更要修人道。
药师法就是正修人道之法,以人合人,以人合天,而天人合一。所以药师法是人间佛教的正信、正念、正知、正见、正定、正命、正业、正精进八正道大法。
我们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睡觉,呼吸,举手投足,起心动念,言语行动,意识等都为修药师定,以药师佛十二大愿为根本,指导我们生活工作。真正修药师法的人会做人、会生活;不会做人、不会生活的人也不会修药师法。对朋友不讲信,对国家不爱国,怎么修药师法?世法出世法是相通的,修药师法的人, 第一学会生活,然后念的咒语才会有强大的威力。
所以我们讲学佛啊,首先讲究做人,你学药师法门密法了,更要讲究做人,没有菩提心,没有做人的根本,学密呀,求密呀, 要求得感应,这都是困难的。因为要即身成佛,身离不开心,心量很要紧。
学佛修行重在修心,修心就是要具足平等心、出离心、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八万四千法门的修学都不能离开菩提心, 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的。
修心的目标:大乘佛教的菩提心。菩提心被誉为“佛种”,是智慧与慈悲的种子,它能帮助我们清净业障、完善自我,同时也能帮助别人度过危厄、圆满人生。
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它是成就佛道的觉心,也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发起菩提心的行为简称为发心、发愿,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发起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在大乘佛教中,发起菩提心者即为菩萨。
“利己”还是“利他”
我们常常会许下很多美好的愿望,比如祈愿年轻、美貌、家财富足、自己或家人身体安康,等等。当然,我们也会真心地为自己的亲友送上祝福,祝福他们快乐美满……然而仔细回想我们许下的愿望,几乎都离不开一个“我”字:我自己、我的爱人、我的家人、我的事业,我的朋友……不管我们许下的心愿是否出于善意,在潜意识里,我们总是在希求回报自己的善业,总是在想为了我怎么好。而这些利己的愿望无论善恶,所成就的其实都只是我们个人的圆满。
凡夫心就是这样不断滋养出来的。
一般来说,我们会唾弃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生活的牟利者,那是一种百分之百的自私自利,是非常恶劣的心性。然而,如果只是希望利己的同时也能利他,即对利益有所取舍的愿望,我们却能坦然接受,视其为人之常情。至于那些一心福利他人、毫不利己的行为,在赞美并瞻仰之后,我们往往会将其束之高阁,几乎从不以此检点自己的言行。
其实,前两类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只希求自己快乐或自我解脱,区别只在于利己的成分是多一些或少一些,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本质上都是以“凡夫心”为基础,成就了凡夫的品质。后一类行为则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是抛弃自我、完全为了成就他人——产生这种行为的根基,就是菩提心。
怎样才能发菩提心呢?佛子寂天菩萨建议:“将自己一切的快乐施与众生,将一切的痛苦摄取到自己的身上。”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独乐不如众乐,我们应该与他人分享快乐或施与他人快乐;第二,要主动帮他人分担痛苦。第一个层面无疑是较容易达到的,因为开心时与朋友分享快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这样做也会使我们的快乐加倍。困难的是第二个层面:承担他人的痛苦并以此为乐。
学会“无私利他”
菩提心与自私心是根本对立的,修菩提心能够令我们克服私心,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事,都以他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行一切有利于众生的善事、乐事。
圣者与凡夫的区别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少或智慧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愿意福利苍生并将之付诸行动。
如果一开始无法做到完全无私,那么我们应该学会心存感激,并且坚信:以光明为榜样,最终能为他人带去光明。自私使人性卑下,也使我们心里与头顶永远笼罩着阴霾。
今天讲法到此结束,我们一起回向:
祈愿药师法,大德广弘宣,
现前及当来,遍扬十方界,
法缘转增盛,如日耀中天,
一切众生闻,佛愿广加被,
业障悉消灭,福慧皆圆满,
往生佛净土,速得正等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