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反省就是最好的修行
上印下文法师开示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常常观心,对于不正、错误、罪恶、黯淡、虚伪的念头,要批判、惩罚、警惕、告诫、忏悔,使它不再重复。
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见解与错误的念头,做个正正当当、俯仰无愧的人。
众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习气,随着自己的习性去造业,那就是放纵扩大自己的错误;如果不改变自己的恶习,就会永远受到习惯的支配,不断地在六道中轮回。平日除了随时修正自己外, 必须避免自己“造业”。业,是思想的累积与行为的总和。有净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之分。但我们通常所说“造业”是指造恶业;如果是善业,就会用行善、布施、持戒、忍辱等名词直接说明。
人,如果时常造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力量障碍着我们,这就是所谓的“业力”。例如一个有烟瘾的人,他第一次抽烟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但是今天抽几支,明天抽几支,时间一久, 不抽烟就会觉得很痛苦;喝酒、赌博也是如此,习惯养成后要戒掉是很困难的。
我认识一个人,他有一次去参加药师消灾祈福法会,七天皆吃素且过午不食。他戒期结束后下山回家,看到鱼、肉就拼命地夹着吃。他母亲告诉他吃慢一点,他就回答:“七天都没吃肉,要赶紧补一补,均衡一下。”母亲说:“哪不是枉费了七天的斋戒吗?”他说:“这是业力所牵,没办法的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业力,无时无刻牵引着我们的行为、思想,不是一时就能转变的。所以,一方面要观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恶,另一方面,要时时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错误、所犯的毛病,现在是否改正? 如还有缺点,就要下定决心修正,不要再为业所转。
反省,就像一面镜子。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缺点,也比较会接受人家的好意劝告;而一个懂得反省的人,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生命的本质。
常常反省自己,对修行对培养道德非常重要。
我们都想得到圆满,但圆满一定是从弥补残缺开始的。每个人必须得承认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这就是障碍,这就是残缺。怎么样来弥补呢?就是要从纠正我们的言行与心念开始。
一般人的言行,起心动念,常常都是想我怎么样能够省点事,怎么样能够偷点懒、占点便宜等等。总而言之,所想所做和修道都是相违背的。当我们反省力生起来的时候,就会生起来一个警觉心,常常反省,不失警觉心,就知道念念纠正自己。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一起修行,同是吃饭、穿衣、过堂、诵经,但是有的人心在道上,有的人还没有回到道上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由用心的不同造成的。
有的人天天诵经拜佛,但心里想的只是求自己能得利益就好,这一念自私的心,就偏离于道了。只是远远地种一个善根,还不能成为究竟解脱成佛的资粮。反之,如果是为了救度众生苦而做一切事情,这就是成佛的心,将来必定成就佛果。所以若是不懂得去念念拨正自己的心念,功德差别就会非常大。
佛常讲“无我的精神”“无私的奉献”,大家是否明白?你以无我的精神无私地奉献,才能获得成就,才能获得圆满。自私贪婪是凡夫的本性,凡夫的状态,以这样的状态是无法解脱和圆满的。所以大家现在就要改变,不能再自私,不能再贪婪了,要放下自我,抛弃自私。
很多人都不敢受戒,觉得受戒有约束,守戒不自在。怎么会不自在呢?怎么会是约束呢?这是因为你自己不会守戒,不懂戒律。你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个发心,也根本没有这个根基,这都是你自己的问题。
很多人学佛修行有压力,一听说要上课了心里就不乐意,这种人真的离解脱太远了,想成就简直白日做梦!因为你根本没有明白啊。
大家要好好反省,好好思维。佛法里讲的都是真谛,都是真相,只有把这些道理都弄明白,搞清楚了,你的心里才不会这么愚痴颠倒,才不会生嗔恨心,才不会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
享福是消福,受苦是了苦,但我们完全是颠倒的,为什么? 就是不明真相,无明愚痴。不明真相这种心态就叫愚痴、无明。很多人看起来很有修行,很明白道理似的,处处评论别人:“某某人行,某某人不行”“某某人好,某某人不好”……你这样一个彻底颠倒的人,怎么还能评判别人呢?
你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自我反省是最好的修行。对一个懂得忏悔的人而言,解脱是有希望的。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知错改错的过程,是一个忏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
如果我们真正能从内心里来反省自己,就能够不断地了解自己,会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我无始劫来的习气,哪些是新养成的毛病。生起来警觉心,不断地拨正自己,这样你的修行就会生起来一种踏实感,会感到很充实。所以,真正的修行一定在于我们能生起惭愧心、警觉的心,能常常反省自我。生起来警觉的心, 让自己念念都在道上,步步走在菩提道上,这样我们的菩提大愿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回向文:
以此善行愿自他,悉皆成就药师佛,
令诸有情无一余,药师佛果皆得证。
如日驱散无明暗,如月平息恼热苦,
除三毒病药师佛,愿琉璃光赐吉祥。
今天讲法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