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一)
七佛药师经法杂钞
—药师经法译传、印明、法要、图像及仪轨
药师经法之译传与印明
药师经法之译传
药师经之译传
药师法门依据药师经而建立,药师经是阐明药师法的。汉译药师经曾有五种译本:
一、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一卷,无独立本,乃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中之最后一卷。东晋帛尸梨密多罗译。帛尸梨密多罗,此云吉友,乃中国密典初翻之西域三藏。此师为中国唐前密宗大师,其所译大灌顶神咒经、大孔雀王神咒经等,均为中国早期密典丛书。盖师所从来之西域,其时密部已经流行(梵文药师经,已在印度基尔吉特地方发现),故翻译时,将此药师经亦摄入大灌顶神咒经之最后品。此灌顶大神咒经,亦犹大宝积经,系糅多经而成。吉友三藏将其译附于大灌顶经,则因药师经固为密宗之经典也。此经说造药师如来形像,供养礼拜以得其救护法,是为药师法初出。
二、药师琉璃光经一卷,今佚,但古大藏中尚存书目。刘宋孝武大明之年,慧简法师译于秣陵鹿野寺。此乃二译,达摩笈多之第三译序上明叙其事,故信有此译也。
三、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隋达磨笈多译。达摩笈多,义译法行、法密、法藏。此经法行为主译,余人为助译,故其经上表法行等译。序文说明因慧简之译,于梵文华文未善,故作第三译云。达摩笈多,南印度罗啰国人,年二十三落发于中印度黄华寺,年二十五受具足戒,从师普照,在吒迦国一载,还住天游寺四年,既而历游诸国。闻支那三宝兴隆,便逾雪山西足,越八年遂达瓜州。开皇十年十月始入京邑,奉敕,住兴善寺翻经。炀帝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置翻经馆,笈多预焉。仁寿之末,阇那崛多以缘他事,流摈东越,笈多乃专主传译。大业十一年十二月八日译出药师如来本愿经。其所岀与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粗相同。然此经始说造药师像七躯而供养之。
四、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玄奘三藏译。此即现今流通本所据之译本。现今流通本与原译本稍有不同者有增文两段,一为依东晋帛尸梨密多罗本补入之八大菩萨名,二为依唐义净译本补入神咒及说咒前后文二十余行,凡四百二十八字。此经永徽元年五月五日出,与达摩笈多译本同。故印光法师认为,三经实本一经,以流通已久,致贝叶脱简,各据所得之梵本以译耳。而药师如来拯拔初机,咒力居多,以故前人取帛尸译本八菩萨名、义净译本说咒一段添之,令文义周足,而药师如来救度众生之心,亦无遗憾。亦如法华之普门品重颂,华严之行愿品。合之则称悦佛心,离之则有阙化导。况此经此咒举世受持,若不添入,则诵经者不蒙密咒利益,持咒者不知岀自何经。前人此举,可谓契机,故数百年来,依之流通。此乃药师经之第四译。
五、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义净三藏译。前四译唯述药师佛,此译复增六佛,故云七佛本愿功德经。其述药师佛与奘译相同,惟药师佛说咒后之经文则与奘师译本稍异。奘本咒后之文,明闻药师佛名所获之利益,而净师译本则皆明闻七佛名号之利益,此其不同一也。又净译于药叉神将,闻七佛名号已,发愿卫护是法,时诸天人之众,有疑惑不信者,佛知彼等心念,即入警召一切如来甚深妙定,十方世界,六种震动,七佛应召来会,证盟其事,为奘译所无,此其不同二也。七佛既来,即异口同声说大神咒,其咒名如来定力琉璃光,亦为奘译所无,此其不同三也。其后执金刚菩萨,与释梵四天,复说四咒,亦为奘译所无,此其不同四也。最后执金刚菩萨,复说一咒,又为奘译所无, 此其不同五也。是故净师译本共有五咒,即初香积佛说除业障咒,二药师佛说消灾咒,三七佛说咒,四执金刚与释梵四天说咒,五执金刚说咒是也。今大清龙藏中尚有番字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考其文义,与义净三藏所译相同。昔人认作梵文,实为西藏文本,亦译自印度梵文,故与净师之译相同。净译为最后第五译,实药师经最完整之译本也。藏传佛教所读诵者为此本。
以上五译,太虚法师曾谓初帛尸所译有咒,且属大灌顶经之一品,则此经属于密部。自第二、第三、第四译观之,既无咒语,复无说咒之文,则此经即近于净土经典。迄至义净之译,前后五咒,则此经又属密部无疑矣。由此五译之相异,亦可见佛教流行变迁史之一斑。盖帛尸来自西域,想其时西域密教已甚盛矣,而在印度中国则未极流行,以宋隋及玄奘时,印度中国皆大乘性相,法幢高建,故其译此近净土经也。及义净时,印度密教复盛,故其译时,多添咒语,则此复属密部焉。由是可知,今流通本,非全出玄奘所译,其咒乃从义净本增入,即文句亦间参揉净译,故今流通本可说为奘净二译之合订本。然普通所谓药师经者,均系指玄奘译本而言。其主要疏释如下:
药师经疏一卷 唐窥基撰
药师经钞二卷 善珠撰
药师经疏钞 伯亭老人著
药师经疏钞择要 普霦据伯亭老人疏钞而节要者
药师经灯一卷 净挺著
药师经直解二卷 清天台灵耀撰
药师经古迹记 唐新罗国太贤撰
药师经纂解四卷 亮汰述
以上皆玄奘译本也。近世较著者则有: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 太虚大师讲学僧竺摩记
药师法门讲述录 弘一法师讲刘绵松编录
药师经旁解 印顺法师讲妙峰常觉记
药师经讲记 何子培居士编著
药师法之译传
药师法轨之译传,据陀罗尼集经翻译序说,阿地瞿多(无极高),中印度人,精练五明,妙通三藏,志弘像教,逾雪岭,涉沙河,永徽三年正月,广将梵本至长安,建普集会坛,李勣、尉迟恭,并受灌顶,法成之日,屡降灵异,京中道俗,咸叹希逢,是即杂密都部建坛灌顶受法之嚆(hāo)矢也。陀罗尼集经有阿闻、莲花德、无忧德、旃檀德、毗婆尸、相德、药师等诸佛顶等,皆于如来身份之拟人法也。后皆为胎藏法之一尊。附药师印咒,又说药师法,造药师像,燃灯供养,以咒索咒病障,又造七重院坛,布置千灯,中心座上安像,以军荼利结界,供养诵咒,比于前出药师经见事相颇近。
义净三藏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出五咒,又说造七佛及执金刚菩萨像,为日本台密七佛药师法所依。前玄奘三藏所译药师经无咒。
汉译药师法轨凡有六种:
一、药师琉璃光如来念诵仪轨一卷,唐一行撰集。一行和尚仪轨,说为消灾及安产供养药师之法。药师法至是始有持诵行法之仪轨。其三部心、被甲、如来拳、迎请、閼伽普供养、佛慈、佛眼、本尊、加持念珠、加持结线、奉送十四印明中,初四明属于金刚界法,如来拳以下三明属于胎藏及十八道法,乃为合部仪轨。
二、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作法印咒三十八。所谓如来族诸尊(日光、月光、观音、弥勒、普贤、金刚藏、文殊、除盖障、地藏、金刚军荼利),夹杂胎藏莲花金刚二部,又加四摄八供,礼拜于西门,乃为胎金合行,比诸一行所出药师仪轨, 其发达变化之迹颇为显著。
三、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一卷,唐不空译。在其所译佛部及佛顶法经轨中。释尊说结愿根本二咒,及结护赞而已。比于一行译轨,都颇简约。然别又有同名异本,亦一卷,亦不空译,虽二咒同前无结护赞,而有閼伽华座等印明及成就法。又始说坛法、像法、坛中心安药师(左手持药器,亦名无价珠,右三界印),其威光中,作日光、月光二菩萨,莲花台下安十二神将。
四、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一卷,唐不空译。即上述同名异本。
五、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二卷,元沙啰巴译。
六、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一卷,元沙啰巴译。
元沙啰巴上师弘药师法,其仪轨以忏悔祈愿为主。
又忏法中有药师忏一种。忏法指依诸经之说而忏悔罪过之仪则,又作忏仪。依准此类仪则而修之,称为修忏。药师忏,又作药师悔过,以药师如来为本尊而行忏悔罪障之修法。明代僧受登所纂集之药师三昧行法一书,即依据药师悔过法而作者,亦即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之忏法书,旨在说明依药师如来之誓愿而离苦得乐之行法。内容包括:(一)、定名,叙述药师三昧名称之缘由。(二)、劝修,劝诫修习本三昧,则所求皆得顺遂。(三)、方法,揭示供养药师如来之方法。(四)、释疑,因当时往生西方之思想极为盛行,故作释疑,以肯定本书为致福消灾之要法及明心作佛之秘典。后世凡消灾延寿之法事,多礼拜此忏, 即今所谓之药师忏。
藏传佛教药师经法中有讲医方药物者,西康喇嘛寺有藏板,盖即西藏密法之医方明也。
日本空海自唐将去经轨中,间有不详其撰述之人者,药师仪轨一卷,亦成于永贞以前者也。
日本最澄所传法,主在杂密,两部则未全,却后受诸空海云。最澄在唐从国清寺惟象受大佛顶大契曼荼罗行事,惟象则阿地瞿多之传也。又从寿州草堂寺比丘大素(字海镜)受五佛顶法,大素则菩提流志之付法也。最澄回国造药师佛大像于比睿山,千余年灯火不绝至今。
药师经轨
七佛药师经 唐义净三藏译 贞元录之第四译
药师法一卷
药师如来念诵
药师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一卷
陀罗尼集经第二
佛说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一卷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一卷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净琉璃净土标
药师如来肝心法
药师如来略次第 依十八道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弘一法师辑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弘一法师辑
东方药师如来消灾延寿火供仪轨
瑜伽士陈健民闻天语而造,见《曲肱斋护摩仪轨集》。据造者云,此轨特殊之处,即依据本尊因地之愿而分别哀求之。
药师形像与印明
药师名号及形象
药师 密号:发生金刚。胎遍知院一切佛密号也。梵称:
占迹记云:能拔众苦喻名药,无像不彻称琉璃光。遁伦疏云:拔除生死之痛,故名药师;照度三有之暗称琉璃光(青琉璃光)。今金色者,应身佛习金色肤也。净琉璃净土标云,身浅碧色也。
七佛药师种子
岀七佛药师名号者,义净三藏译经,余本不说之。第一佛过 四恒沙御座者,出过生老病死之义。凡此七佛,是表众生身中阴阳五行等秘事也。
本愿经只说“造彼如来形像七躯”,七佛经始明七佛。
印度佛教信仰药师之情况,因文献阙如,已不可考。但药师如来在密宗完成之前,确为印度佛教广受人们信仰之佛。因梵语写的《药师经》,已在印度基尔吉特地方发现。早在东晋,即在唐密未传之前,药师经法已翻译传进我国。即使唐密失传之后,药师经法亦一直在汉传佛教中流行,尽管显密详略不同,但一直 未中断过。亦可见药师经法与东土汉地有殊胜因缘也。
现在流行的药师佛形像,举右手成施无畏印,垂左手成与愿印,姿势与释迦佛完全相同,只是与愿印手中,多一药壶。八大菩萨侍于两侧,十二神将跟随在后,形成药师曼荼罗,此乃密宗时代形成的特色。古药师经典中,如《药师本愿经》所说,左右二胁士,为日光月光二菩萨。
本尊形像,日本东寺金堂及奈良药师像,扬右手,垂左手,以左足押右足坐,不持宝珠,是施愿无畏相,通佛像也。拔苦与乐之义。弘法大师药师观念为:掌上有钵,钵中十二大愿妙义;右手扬臂,头大端相合,如弹推状,余三指开立。
药师印者,以左手开置脐下,次右手重上,二大指头相合也。
应身说法印者,谓右空水相捻是也。
七佛经云:于彼国中,有二菩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
顶经有二菩萨,一名日曜,二名月净。按日光遍照等菩萨种子为 。月光遍照菩萨种子为
或作
,即名日曜,则日天种子为
也。
本愿经云:尔时会中有十二药叉大将……一一各有七千眷 属,同时举声白佛言,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 如来名号,不复更有恶趣之怖。……若有流布此经,或复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恭敬供养者,我等眷属卫护是人,皆使解脱一切苦难,诸有愿求,悉令满足。于此当知此十二神将者,非业生神通生眷属,只释尊说药师本愿之时,发誓如此。惟药师行者,定加护持也。
集经列十二药叉名号,为药师根本陀罗尼。十二神将者,药师如来内证功德,外现总持定力,普门示现形也。
大集经卅云,又此世界诸菩萨等,或作天像,乃至鸟兽之像。
集经二云,作药师佛像一躯,写药师经一卷,造幡一口,以五色成四十九尺,又教燃四十九灯,灯作七层,形如车轮,安置佛像前,又教放生四十九头。然集经不说七佛,而说大幡等,是于一佛前修之者,故今风俗如法修行之。
药师行法,五大明王用降三世,以药师即阿閦,降三世是阿閦佛之教令轮身故。
七佛药师法为日本台密四大法之一。如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修息灾等法,则称为药师法。其仪轨与七佛药师法相同。其三昧耶形为药壶。真言有大咒与小咒之分。小咒为“唵呼噜呼噜战驮利摩橙祇莎诃”。又此如来与阿閦、大日或释迦同体。
药师形像
药师佛之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
左手持执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著袈裟,结珈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
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计为八万四千护法神),在各地护佑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
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又称东方三圣。此二胁侍在药师佛净土为无量众中之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亦有以观音、势至二菩萨为其胁侍者(东西不二也)。此外,或以文殊、观音、势至、宝檀华、无尽意、药王、药上、弥勒等八菩萨为其侍者。
依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载:
药师佛又作七佛药师,即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其中前六如来为药师如来之分身。
药师印相
药师如来之印相,一般外示印相,即置左掌于脐下,以右手叠置于左手上,二拇指头相接,为药师如来之根本印。其中,左手四指表示众生之四大,右手四指表示佛界之四大。众生一切之疾病乃由四大不调而起,故以佛界之四大调和众生界之四大,作为药壶,而以二空(即拇指)表示召入众生疾病之义,故此印又 称药壶印。又以此印为法界定印,于掌中观想药壶。
药师,梵名 Bhaisajyaguru,
音译作鞞杀社窭噜。
种子
取梵号以为种子。
药王药上二菩萨
药王,梵名Bhaisajya - rāja,音译鞞逝舍罗惹。
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为阿弥陀佛二十五菩萨之一。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载,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佛号琉璃光照如来,其国名悬胜幡。彼佛涅槃后,于像法中,有日藏比丘,聪明多智,为大众广说大乘如来之无上清净平等大慧。时众中有星宿光长者,闻说大乘平等大慧,心生欢喜,以雪山之良药,供养日藏比丘及众僧,并发愿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若有众生闻己名者,愿其得灭除三种病苦。时长者之弟电光明,亦随兄持诸醍醐良药供养日藏及诸僧众,亦发大菩提心,愿得成佛。其时,大众赞叹星宿光长者为药王,电光明为药上,后即为药王、药上二菩萨。
同经并载此二菩萨久修梵行,诸愿已满,药王菩萨于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药上菩萨亦成佛,号净藏如来。
又法华经卷六药王本事品载,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日月净明德如来,其佛寿命为四万二千劫。时有一菩萨,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修习苦行,精进经行,一心求佛,经一万二千岁,证得“现一切身色三昧”,乃服诸香,饮香油,燃自身供养佛一千二百年。命终后复化生于净德王之家,受日月净明德如来之付嘱,于彼佛灭度后造八万四千塔。其自身亦于七万二千年间,燃臂供养其塔。或谓彼“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今之药王菩萨。
另据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载,于过去无数劫,有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说法华经。时有国王名妙庄严,夫人名净德,二子名净藏、净眼。其王邪见炽盛,信外道之法。夫人与二子乃共设种种方便,使王至宿王华智佛所,听闻法华经,共得利益。净藏、净眼二人即今药王、药上二菩萨。
药王菩萨之形像,一般为顶戴宝冠,左手握拳,置于腰部,右手屈臂,置放胸前,而以拇指、中指、无名指执持药树。三昧耶形为阿迦陀药,或为莲华。
真言为:唵鞞逝舍罗惹耶(药王)
或:曩莫三曼多没驮南讫叉拏多罗阎釰莎诃
据密教图像仪轨,药王、药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侍。然此一造型古来极少。于密教,为菩萨形,右手执药草,左手为拳形。如为药师八大菩萨之一,则药王执药草与药壶,药上仅持药壶。
日光、月光二菩萨
日光菩萨:梵名Suryaprabha,又作日曜菩萨、日光遍照菩萨,药师如来二胁侍之一。身呈赤红色,左掌安日轮,右手执蔓朱赤花。
又日光,又作日光明菩萨。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日光菩萨位于除盖障院九尊中之最西端(即最下端),身呈肉色,右手曲肘竖掌,掌心向内,屈中指、无名指、小指;左手握拳,置于脐处,手执莲华,其上有珠。密号威德金刚。三昧耶形为赤宝。
月光菩萨:梵名Candrapcrbha,又称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与日光菩萨同为药师如来之胁侍。身呈白色,乘于鹅座,手持月轮。
又月光,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中之一尊。金刚界中,月光菩萨位列微细会等第二院之西边,身呈白色,左手握拳当腰,右手持月光形,或持莲华,华上安半月。密号清凉金刚。三昧耶形为半月形。胎藏界曼荼罗中,此菩萨位列文殊院中妙吉祥之右方,在妙音菩萨与无垢光菩萨之间。右拳当腰执莲华,华上安半月,左拳当胸持合莲华,跏坐莲台。密号威德金刚。三昧耶形为青莲华,上置半月形。
七佛药师经五咒
香积佛说除业障神咒
呾姪他 悉睇悉睇 苏悉睇 谟折你 木刹你 目帝毗目帝 菴末丽毗末丽 忙揭例 呬兰若揭鞞曷喇呾娜 揭鞞萨婆頞他 婆但你 缽啰摩頞他 婆但你 末捺细 莫诃末捺细 额步帝 頞室步帝 毗多婆曳 苏跋泥去 跋罗蚶摩 瞿侠佉 跋啰蚶摩柱俠帝 萨婆頞剃数阿钵啰匝帝萨跋呾啰 阿钵喇底曷帝 折覩杀 瑟㮹勃陀俱胝 婆俠帝 纳摩娑婆 呾他揭多喃 莎诃
药师如来说大陀罗尼
南谟薄伽伐帝 鞞杀社篓噜 薜琉璃钵喇婆 曷啰阇也 呾他揭多也 阿啰曷帝 三藐三勃陀也 呾姪他 唵 鞞杀逝 鞞杀逝 鞞杀社三没掲帝 莎诃
七佛说如来定力琉璃光咒
呾姪他 具谜具谜 謦尼谜膩呬 末底末底 馺䫂怛他 揭多三摩地 頞提瑟耻帝 頞帝末帝 波例 波跛输但你萨婆波跛那世也 勃睇勃图 唱答谜隖谜矩谜 佛铎器恒罗 鉢里输但你 昙谜昵昙谜 谜噜谜噜 谜嚧尸朅囇萨婆哥罗 蜜栗覩 尼婆喇你 勃提苏勃睇 佛陀陀頞提瑟侘泥娜 曷洛叉覩谜 萨婆提婆 三谜頞三迷 三曼捼汉囒覩谜 萨婆佛陀 菩提萨埵 苫谜苫谜 钵喇苫谜曼 覩谜 萨婆伊底隖波达婆 萨婆毗何大也 萨婆萨埵难者 䀯兰泥䀯兰泥䀯兰也谜 萨婆阿舍 薜琉璃也 钵喇底婆细 萨婆波跛著扬羯囇 莎诃
执金刚、释梵四天说忆念咒
呾姪他 恶窭莫窭 呾罗窭 么么窭具囇 诃呼去醯去 末啰末啰末啰 紧树囇布囇 莎诃
执金刚说令无众恼所求满足咒
南么馺多喃 三藐三佛陀哺 南么萨婆跋折啰达啰喃 呾姪他 唵跋折囇 跋折囇 莫诃跋折囇 跋折啰波舍 陀喇你三么三么 三曼䫂 阿钵喇底曷多 跋折囇 苫么苫么 钵啰苫曼覩谜 萨婆毗阿大也 矩噜矩噜 萨婆羯么 阿伐喇孥你叉也 三么也末奴 三末啰簿伽畔跋折啰 波你萨婆舍谜钵哩 䀯喇也 莎诃
药师如来印明
药师如来根本印:
以左右手头指以下八指,及叉入于掌,以二大指来去。咒曰:
唵 战驮祇哩娑婆诃
是名根本印。(不空译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
小咒:
唵 呼噜呼噜战驮利摩橙衹莎诃
食指头相抵如一三角,二中指屈中节相靠,二拇指横列,二无名指抵头如另一三角,二小指各向左右张开,结后当在前后左右隅及更远之上下左右四方各印一次。如是,十二神将亦如是分列行者之身。
十二神将印言
印:内缚,地水合竖。
此为集经药师琉璃光佛大陀罗尼也。亦为结愿神咒。若并其下诸句,则为药师大陀罗尼。
尊位……大日变成药师如来,又宝幢即药师,此一佛显东方一切佛故。又释迦即药师,释迦院随佛可改也。其东方七佛,并释迦分身也。又释迦即药师,自初门言之,流布身也。一佛二土成正觉,大论等文可思之。
古老相传云,传教大师作施愿无畏像,二体,一名曰堂药师,一名转法轮,堂、释迦是一佛故,形像无异。
本愿经曰,若诸有情,行邪道者,皆令安住菩萨道中,若行声闻缘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故睿岳大师以药师如来为一乘教主。
中台三院,非凡夫二乘境界,释迦院则为凡愚所现身也。
日本延长四年冬季,中堂四季天供劝请颂云:
周遍法界,三世常住。大日如来,亦名释迦。妙法教主。
忆念本愿,像法转时。以大方便,称号药师。
(印抄云,智大师四季天供私记有之,延长四年始用之耳。)
结线俱具七佛帖。念诵顶上光明真言,师手自结之,满四十九结。集经,户噜户噜。若有人等,多诸罪障,及诸妇女,难月产厄,愿欲转祸成福并患鬼神病难,以五色线,而作咒索,用系病人头及手足腰腹等。五色系七尺许搓之。念诵之时,阿阇黎自结之,三日结毕,可令系施主肿。
护摩依增益修之,向东,延命是增益法也。护摩用户噜护噜咒,或用略大咒。
救脱真言
救脱真言
十二神将
金毗罗
也等。
古说光聚佛顶者,如药师自顶上放光明,演说真言义。帖云药师是佛顶部摄,故陀罗尼集经列佛顶部中。其陀罗尼,肉髻光中演说也,即是佛顶光明陀罗尼也。安然称佛顶光明真言。
集经,药师琉璃光印咒,户噜户噜真言。或谓是无能胜明王真言,非药师真言,或以彼真言劝请药师耳。然集经固言是法印咒也。深秘之义更问。
种字三形:依阿閦者
字五舍古。以宝幢为药师时,用字宝形。以释迦为药师时,
字
字在心。
念诵:准胎藏改不动用降三世。
法华仁王等不出两部大教之法。三藏真言行义,作供养方轨。今药师经同不出两部,准集经有其印咒,以之为规模,而集经之法,多依苏悉地修之。依此,大师依苏悉地作供养轨则,盖苏悉地部中列集经也。圣行决云,上古人多依苏悉地金刚部修行此法。两部所不摄之尊,亦无别行仪轨者,皆可依苏悉地修行之也。或云此尊可依不空所译阿閦轨,彼轨即依苏悉地之金刚部也。
法门寺地宫第四重宝函药师
曼荼罗之研究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
覆藏佛指舍利八重宝函中之第四重宝函
法门寺地宫唐代八重宝函之第四重宝函的左侧面造像,为唐密药师曼荼罗,按原图描成唐密药师曼荼罗白描图(图1)。
如图所示,正面主尊如来形,额有白毫相,高肉髻,流岀琉璃佛光两道,著宝冠,被袈裟,结跏趺坐,右手执锡杖,左手捧钵于腹前。此即唐密药师琉璃光如来造像。
如图所示,主尊两侧有沙门形弟子,头光,合掌立于两侧。 二胁侍菩萨着宝冠,头光,身光,合掌,趺坐于莲华座上。次后二菩萨,其前有二明王,合掌侍立。主尊前有二供养菩萨,有头光身光,单腿胡跪坐莲花座上,双手托盘献花。正前方有案台,饰案裙,上置香炉,两旁各有香宝子一枚,整个画面背后有菩提宝树。此即唐密药师曼诸尊造像。
药师音译为鞞杀社窭噜,又名药师如来,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琉璃光王、十二愿王、大医王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密号平等金刚,又号发生金刚(此名号为胎藏界遍知院一切佛的密号)。《古迹记》云,能拔众苦喻名药,无像不彻称琉璃光。《遁伦疏》云,拔除生死之痛,故名药师,照度三有之暗称琉璃光。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脱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能消灾延寿,自古即受信仰。
图1 唐密药师琉璃光如来曼荼罗白描图
用梵文书写的《药师经》已在印度基尔吉特地方发现,这一事实证明,在密教未兴之前,药师佛已在印度广受信仰。早在东晋,即在唐密未传之前,药师经法已在中国译传,即使唐密失传之后,药师经法亦一直在汉传佛教中流行,尽管显密详略不同,但迄未中断。汉译药师经典,凡有五译,以东晋帛尸黎密多罗译《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为最早。帛尸黎密多罗,此云吉友,乃中国密典初期之西域三藏,亦系最早在中国传杂部密教的阿阇黎,为唐密之前的密教大师。其所译《大灌顶神咒经》、《大孔雀王神咒经》等,均为中国早期密部经典。因为在印度及中国密教未极流行时,当时西域杂部密教已较盛行,故吉友三藏将此药师经亦摄入大灌顶神咒经之最后品。此灌顶大神咒经,亦犹大宝积经,系糅多经而成。吉友三藏将其译附于大灌顶经,则因药师经本属密宗之经典也。之后又有四译,以玄奘所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为最流行,以义净三藏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为最完整。
由于早期药师佛像大都是通佛像,因此难以与释迦或其他佛像加以区分。龙门石窟有北魏末年(公元495-534年)建造的附有造像年代记录的一尊药师如来像。唐代药师造像见载较多,隋唐翻译的本愿功德经记载着药师的画像赞等,敦煌千佛洞留有药师的壁画以及彩色绢本的七佛药师、药师净土变相等。在敦煌壁画中有多幅手持铁钵锡杖的药师像,在敦煌遗留的许多药师经中,还有记述十二大愿与九横死的图像,分配于左右外缘的画像。如图所示。四川资中、巴中诸石窟亦多遗存。
在日本,《图像抄》曾指岀:“世流布像有二样:一者扬右手垂左手,是东寺金堂并南京药师寺像也(图2)。但以左足押右足坐像也。二者左手持药壶,以右手作施无畏,或右手曲水指,或火空相捻(图3)。又有唐本持钵锡杖”。说明在通相之后,出现药师与释迦佛完全相同的形像,即手结施无畏与愿印的形像,而记载的唐本像是手持钵与锡杖。大正藏图像第四卷《觉禅钞》画有心觉的左手持钵右手持锡杖的唐本药师像(图4),与地宫第四重宝函药师像完全相合,足以证明杂密时代的药师像一般是通佛像或无畏与愿印像。而唐朝纯密时代的药师像是持钵与锡 杖像。流行的药师佛像,仍是右手施无畏,左手与愿印与释迦相 同的形像,只是与愿印手中,多一药壶。日本澄毫《总持钞》曾说明药师佛持三昧耶形药壶,系由日本斎然法师在中国唐代学后 传到日本的。
义净三藏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是完整的药师经典,为日本台密七佛药师法所依的经典。七佛药师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七个分身。《觉禅钞》称为七体药师(图5、图10)。七佛药师法为日本台密四大法之一。如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修息灾等法,则称为药师法,其仪轨与七佛药师法同。
药师法轨之译传,据陀罗尼集经译序说,阿地瞿多(无极高),中印度人,精练五明,妙通三藏,志弘像教,越雪岭,涉河沙,永徽三年正月,广将梵本至长安,建普集会坛,李勣、尉迟恭,并受灌顶,法成之日,屡降灵异,京中道俗,咸叹希逢,是即杂密都部建坛灌顶受法之嚆矢也。
陀罗尼集经有阿閦、莲花德、天忧德、旃檀德、毗婆尸、相德、药师诸佛顶等,后皆为胎藏法之一尊。其说药师印咒、造像、安坛、修供等甚详。考汉译药师法轨,凡有六种。唐一行撰集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念诵仪轨》,说为消灾及安产供药师之法,药师法至是始有持诵行法之仪轨,系合部仪轨。金刚智译《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亦为胎金合行之仪轨。不空译《药师如来念诵仪轨》有同名异本两本,始说坛法、像法,说坛中心安药师,左手持药器,亦名无价珠,右三界印,着袈娑,跏趺坐莲台,台下有十二神将,作为八万四千眷属上首,如来威光中画有日光月光二菩萨。《三宝物具抄•卷四》曾记不空弟子元皎至德初(公元756年)曾受肃宗之命,于凤翔开元寺置药师道场,择三七僧,六时行道,燃灯歌呗,以至法会之内生一丛李树,有四十九茎。元沙啰巴也译有《念诵仪轨》及《念诵仪轨供养法》,以忏悔祈愿为主。此外还有药师忏法等仪轨。日本空海自唐将去经轨中,间有不详其撰述人者药师仪轨一卷,亦成于永贞以前者也。其述药师形像为左掌上有钵,钵中十二大愿妙义;右手扬臂。日本最澄所传法,主在杂密,其在唐从国清寺惟像受大佛顶大契曼荼罗行事,惟象则阿地瞿多之传也。又从寿州寺比丘大素(字海镜)受五佛顶法,大素则菩提流志之付法也。最澄回国造药师佛大像于比睿山,千余年灯火至今不绝。
现在流传的药师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持无畏印 (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图 6),又称东方三圣。此二胁侍在药师佛净土中为无量中之上首。亦有以药王、药上二菩萨为其胁侍(图8、图9),药王、药上实释迦之胁侍,此所以示药师、释迦一体也。又有以观音、势至二菩萨为其胁侍(图7),观音、势至实西方阿弥之胁侍,此所以示东西不二也。此外,或以左边画观音、药王、弥勒、无尽意,右边画势至、药上、文殊、宝檀华等八大菩萨为其侍者(图8、图9),此即药师八菩萨曼荼罗。
在两部曼荼罗中,全无药师之画像,因此古来就不断有药师是本地佛或外来佛之诤义。密教一般将其视为东方阿閦如来之同体。深秘的解释,以宝幢即药师,此一佛显东方一切佛故。又释迦即药师,释迦院随佛可改也,其东方七佛,并释迦分身也。自初门言之,流布身也。古老相传云,传教大师作施愿无畏像二体,一名曰堂药师,一名转法轮,释迦是一佛故,形象无异。日本延长四年冬季,中堂四季天供劝请颂云:“周遍法界,三世常传,大日如来,亦名释迦。妙法教主,忆念本愿,像法转时,以大方便,称号药师”。由上传承所述,可知药师佛像,有通佛像,有本佛像。本佛像中,又有总体像(一佛药师)与分身像(七佛药师)。总体像,即一佛药师像中,有流行像,即无畏与愿像,有唐本像,即持钵锡杖像。
地宫唐密药师曼,中央主尊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主尊两侧, 二沙门形合掌弟子为日光、月光二菩萨。著宝冠坐莲台上的二菩萨为观音、势至二胁侍。次后二尊为药王、药上菩萨。其前合掌之二明王,为十二神将中代表子时的宫毗罗神将及代表午时的因陀罗神将。主尊前跪坐莲花台上之二尊,既可视为二供养菩萨,亦可视为即无尽意、宝檀华二尊也。如按东密药师曼对照,则日光、月光摄为观音、势至二尊,而坐莲台之二尊即文殊、弥勒,亦是药师八大菩萨曼荼罗也。
药师法门是根据药师经建立的。药师经是阐述药师法的。 药师法是圆融世出世二世之法;是圆通显密之法;是释迦、药师、 大日,非一非二,本师本尊一具之法;是般若空、般若不空双显之 法;是法性、法相双融之法;是曼殊室利、执金刚对扬之法;是了生脱死,即在生活中了生死,以药物为体,以性空为性来认识人生而改造人生,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如药师经说,表东方西方了生脱死平等一道(八菩萨),表人间天上平等一道(十善荼),表男身女身平等一道(转女成男),表消灾延寿平等一道(悉地),表药师释迦平等一道(生佛平等,佛佛平等)。
钵与锡杖是释迦佛常持物,正因释迦药师同体,所以药师左手持钵,右手锡仗,表净土琉璃光亦释迦也,亦表净土秽土、娑婆琉璃光平等一道也。盖净琉璃世界是净,五恶浊世是秽,今净琉璃即五恶浊,是谓“净秽一”(药师体性,金刚般若)。观净琉璃,本无瓦砾荆棘,入五恶浊,不见宝树金阶,一切皆空,清清净净,是谓“净秽无”(药师法相—真空)。诸佛众生,皆在生活中,自觉觉他,同一了生死,是谓“净秽双”(药师妙用—妙有)。
释迦为人间之本师,药师为人道之本尊,大日为天道之本尊。修密教者,修人道也。而药师法者,正修人道,以人合人,以人合天,天人合一也。以药师曼供养佛指舍利,即表此生生无生,无生生生,生死一如平等一道,东方发生,回向北方成就之金刚大法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