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药师佛信仰中蕴含了生命的智慧
上印下文法师开示
提到佛教,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首先就是“超度灵魂”,“往生西天”,“极乐净土”等词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佛教只重视“后世”,有着超度、往生种种我们看不太懂的操作,而对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却似乎缺乏应有的关注。
那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在佛教眼中,生与死同等重要,而诸佛兴世,便是为了将自己所悟的解决生死问题的方法宣扬开示,让众生能够依从教法、得到解脱。
佛教所看到的生命是无常变灭,无穷无尽的,如同江河之水滚滚不断,是刹那不停地变化着。
死亡不是消失,死去的是躯壳,真正的生命则是绵延不断。是走出此生这一扇门,进入新生的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
人们耳熟能详的阿弥陀佛,正是主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佛,佛祖释迦牟尼掌管的是婆娑世界,而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主管则是药师佛。
为了世界能够平衡,佛陀将“超度”交给了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济生”交给了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医王善逝或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左手执持药钵,右手结三界印,身着宝佛衣,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台。药师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趋入解脱。
依此愿而成佛,位于东方药师净琉璃世界,其佛国土庄严如极乐。药师佛为大医王佛,救众生之病源,治无名之痼疾,并能消除一切灾业。
若至心皈依称诵佛名,及读诵药师经,或持药师咒,今生皆得病苦消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
“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
佛教又强调超越生死,认为真正的生命是超越无常,求得解脱。因此人要正确地对待生死,不执着于生或不执着于死,而是将生死看作统一的有机结合体。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尝死?”
众生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处于一个循环中,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 。有生才有死,有死才有新的生。
个体的人生是短促的、多苦的,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生命会逐渐走向消亡。但一个个体的结束不是生命的完结。
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我很慨叹蚕这种动物,因为它阐释了生死的转换和生命的美丽。
祈请药师佛加持十二大愿礼赞文:
顶礼本师释迦尊,药师七佛琉璃光,
十二大愿功德海,日光月光正法藏,
三万六千摩诃萨,八大菩萨妙吉祥,
八千比丘阿难陀,十二神王药叉将,
传译法门众祖师,直至菩提永皈仰,
愿利众生誓成佛,祈请威光降吉祥,
药师慈悲大医王,琉璃清净智慧光,
如来誓愿成佛时,十二大愿救十方。
身光炽然照法界,相好庄严丈夫身,
令诸有情皆无异,琉璃光佛我礼敬。
身如琉璃内外净,焰网庄严大光明,
事业随意开幽冥,琉璃光佛我礼敬。
智慧方便无边量,令诸受用皆无尽,
莫令乏少普蒙益,琉璃光佛我礼敬。
令诸邪行住菩提,若事声闻独觉行,
皆以大乘而安立,琉璃光佛我礼敬。
无边有情修梵行,三聚净戒皆令具,
毁犯称名还清净,琉璃光佛我礼敬。
身劣根缺病缠逼,至心称名无诸疾,
端正黠慧诸根具,琉璃光佛我礼敬。
贫病无药无归趣。暂闻佛名消众病,
眷属资财安乐盛,琉璃光佛我礼敬。
女人百恶所恼逼,极生厌离称佛名,
即得转成丈夫身,琉璃光佛我礼敬。
摧伏魔网外道缠,恶见稠林诸邪僻,
令生正见菩萨行,琉璃光佛我礼敬。
王法所加临当刑,无量灾难逼身心,
皆得解脱闻名力,琉璃光佛我礼敬。
饥渴造恶念佛名,上妙饮食先饱身,
后以法味胜乐立,琉璃光佛我礼敬。
贫冻裸露寒热逼,至心称名得衣具,
珍宝伎乐皆随心,琉璃光佛我礼敬。
历劫修行所成就,难闻难遇更难信,
您是唯一依怙主,愿赐护佑善疗愈。
我今至诚呼唤您,念即加持万德名,
药师琉璃光王佛,为利自他虔祈请。
南无药师琉璃光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佛
回向:
愿以此功德,供养药师佛,
上报四重恩,下济六道苦。
法界诸众生,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琉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