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药师佛可治的病 你真想不到(四)
上印下文法师开示
药师佛信仰与“财神之王”
佛教的宗旨是净化世间,不是离开现代的。
现在东西两个文化,西方文化注重物质、科学方面的发展。以经济为主,就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忽略内心的修养就会导致内心做不到主,倾向物质的享受,贪欲心就重了,就会形成内心的不平衡,就引起争夺,争夺不得就发瞋心,这就有是非、争议、斗争。”
药师佛信仰因为是解决现世乐的问题,以现在还活着的人作为庇佑对象,故有“以人为本”的倾向。
《药师经》云:“人身难得,于三宝中信敬尊重亦难可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復难于是。”
既然是“人身难得”,众生为了生活与生命延伸,就必须与人生相联系,学习《药师经》不单是拜一下佛,念一下《药师经》, 只是求消灾延寿,平平安安过日子,还必须要与现实人生相结合, 做到净化人生、净化心灵、净化世界。
这个意义就很深刻、很广大,很深微。这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如何修菩萨行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走正道的道理。在东方社会,任何神祇除了本尊的功能之外,还兼有诸多功能。
药师佛作为佛教的神祇就突出了此特点。
作为医王,他可以治疗身心疾病,同时还有满足众生愿望的要求,即发挥着“称名念佛”的作用。
因为佛菩萨慈悲,不舍众生,把现世的祈求作为向药师佛索取的对象,药师佛也被人们看作是“财神之王”。
因为药叉大将中的财神,及护世四天王中赐福给众生的多闻(财宝)天王也都发愿拥护药师佛的法门。而药师佛也是宇宙中无上的究竟觉悟者,其智慧与福报更是一般财神无法比拟的。”
药叉是药师佛的守护者,有赐财的功能,所以药师佛是财神的尊胜之王。
但是仅有世俗的求财是低层次的,“药师而复彰琉璃光之号者,三观法药,得力即能治三障之病,开三智大光明藏,所谓垢尽明生,净极光通也。”“财神”并不是仅指追求物质财富或金钱,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信持药师法门,身心具可获得善的果报, 这才是最大的财富。
“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可得。”
人必有一死是不可避免的。当人的生命结束时,积攒的财富再多也不归你,追求财富只能带来一时之乐,财富积累越多,带来的烦恼也越多,有钱的人出门要小心,随身带保镖,就是家人也要时时小心,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仇富思想影响下,富有并不能给你带来快乐,反而增添诸多烦恼。
有的人金银无数,但是因为过于劳累,或者身患疾病,饱受折磨,或者过劳而丢失生命,或者因为违犯法律坐牢,积累的财富也会化为乌有。
相反,如果众生拥有精神财富,生活会过得充实,身体也会因心理健康而获得相应健康,心情愉快。这样的精神财富,其价值是用金钱无法计算的。
俗话说“有钱难买我愿意”,“有钱难买爷高兴”,“有钱难买心头好”,“有钱难买早知道”等等,这些都说明,物质财富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
“闻药师法,信受奉行,消灾、免难、增福、延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饶益有情,同成正觉!”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实的精神财富。
惟贤长老说如何净化心灵,把内心打扫干净,要持戒,求心解脱,进一步发菩提心,修大乘菩萨行,一般很多人就忽略了这一点,这一点与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望相结合,就能很好的配合起来。如何做人,如何在现生中得到安定、得到享受,如何在现生中进行心灵修养,从心理转化生理,得到延寿,另外能够忏悔、供养、修福,得到消灾,把这个人生转化为很清净的、解脱的、积极的人生。
药师佛因为治众生的业病与烦恼病,延寿就可以法身常住,消灾就有福德,有福有德就可以消灾,要做到有福德,就要修悲心,以悲心行方便,这都不是脱离现实,脱离人生的,这就是药师经的深刻意义。能让众生在精神上得到解脱,其予人于精神财富,药师佛确实是基于悲悯一切贫苦众生的悲心,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福报财富的;当然不只是世间财富而已、甚至是出世间的法财,也都是要让众生受用无尽的,所以被奉为“财神之王”。
“持念药师佛,不只是对于现生有利益,对于消除过去的恶业,以及未来的果报更有增益的作用。以若有人念佛,因为所求未遂而生退转心,这是不懂药师法的意趣,因为保持信心不退转的念药师佛,就算因为各种因素,而所求尚未实现,那么也是有消业、积福的功能。”药师佛的财神功能,反映了一些失意或陷于困顿的下层人士之诉求,这与药师佛信仰所具有“现世乐”的特点是一致的。
若感觉生意营业不佳、或感觉工作不稳定恐被解雇、或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此时就要修持药师佛法门,每天开始勤拜药师琉璃光佛,多持诵药师咒,师父保证你不被解雇、保证你找到好的工作、保证你生意兴隆,因为有佛法就有办法!
尤其现在面对我们经济的困境、恶劣的环境,唯有靠佛法来对治这个劫数。
每天好好礼拜药师琉璃光佛、持药师咒,祈求佛菩萨加持护佑,大众皆能求财得财,求衣得衣,求食得食求福得福,所求皆如愿。
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反对持金银的,获得众财的同时还要学会施舍,要把自己的财富送回到人间,让众生分享。
“因此修持药师法门最重要的是要学习药师佛悯念贫苦众生的悲心,才能真正的与财神的心量相应,并与药师佛号的‘琉璃’之性德相应;得到药师佛及财神护法的加持,进而得福增财。” 这才是真正的“现世乐”!
当佛的地位上升到神的层面,祭祀的香火就把他送到万能的平台。大乘佛教在教理上主张佛菩萨不舍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佛教徒认为,佛菩萨是慈悲的,当信徒在给予佛的虔诚礼拜之后,佛菩萨一定会满足佛弟子的要求,因为不忍弟子们伤心失望。
《药师经》说:“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故对弟子们的诉求,有求必应。
“读诵此经(引者案,指《药师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随所乐愿,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药师佛信仰到了不舍众生层面,已经超出原有的送医送药,消灾延寿功能,他不仅要管生者,还要管死者。
故太虚说:“是以重重劝修药师佛法,或于现生增长福寿,或有临终往生净土,超脱三途,是皆救脱菩萨之大悲表现也。”
现代社会药师佛受到不同群体信仰,但是强势者与弱势者目的既有共通处,也有不同处。在保佑发财层面,强弱群体的想法是一样的,但在遇有其它要求的时候,弱势群体表现的更加迫切。
例如:妙祥修学药师法的切身感受:“师父说药师法能解决现世的一切实际问题。我请了一本药师经,回家看了玉琳国师的文和十二大愿后,很受感动,此法门不但能给世间的生活事业而且也能在佛法修行道路上保驾护航,最终还能成佛。”“念佛第30 天,一单几个月前已经谈崩的生意,对方主动大幅让利,一周之内交易完成,净入 2 万元。”
“祈求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药叉大将以满我愿。赐予我所求之吉利,如意的工作。” 甚至还有因为学了药师法门后, 找到了美满的婚姻。
总之,在现代社会,药师佛信仰之所以能够让诸多人起信,除了他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专业功能——予人拔苦,济度生命之外,还在拯救现世,予人以乐方面被认为有灵验与感应,因而受到人们的尊崇。
结 语
惟贤长老说:“提倡东方文化、生的佛法、回归药师佛净土就必须要从这方面来发展,不然就是空洞的。”
如何使人安静,生活圆满,就需要内心净化,修福修慧,不是说我磕一下头,念一下经,拜一下忏,消灾延寿了事,不是这样的。
从这方面发展就要深研大乘教义,以佛家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工作,多做福利慈善事业,利国利民,这就是顺于佛道,这就是药师佛大慈大悲的济世精神,也就是‘生’的佛法!”
当代药师佛信仰发展,是在提倡东方文化背景下,从“生命” 角度所做的回归。
作为传统药师佛信仰,治病功能仍然存在,继续在现代社会发挥着对人生提升的作用,治疗心病之业病与烦恼病仍然是药师佛对众生的最大庇护,“现世乐”成为当代人的主要追求。
不过,随着社会条件变化,药师佛信仰也具有新特点。传统消灾延寿仍为人们所重视,同时信仰也在发生前移情况,健康目标正在被纳入现代药师佛信仰框架,生活佛教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此外,药师佛信仰的万能平台继续扮演着通灵角色,求平安、求发财在现代社会得到一部分信徒的重视,在民众中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药师佛信仰的现代性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形式得到提升与重视,且被赋予了新内容,鲜明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佛教与社会相结合的状况,值得深入研究
回向文:
祈愿药师法,大德广弘宣,
现前及当来,遍扬十方界,
法缘转增盛,如日耀中天,
一切众生闻,佛愿广加被,
业障悉消灭,福慧皆圆满,
往生佛净土,速得正等觉。